《常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6)》解读
《常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3-2026 )》解读
【发布单位:常熟经开区】【信息时间:2023-11-20 9:09 阅读次数:】【字号】【打印】【关闭】
连日来,常熟经开区喜事不断:总投资20亿元的航盛新能源总部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长城控股集团汽车零部件系列项目开工奠基,利屹恩船舶先进推进装置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德沪涂膜、艾格鲁管道、地球山三个项目同日开业……
何以一个个优质项目能在经开区迅速集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近年来,经开区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自“苏州·中国声谷”启动建设以来,已引进150多个声学领域产创项目,总投资达270亿元,现已集聚立讯、诺博、佰家丽、臻芯微、菜根、南智芯材等一大批声学产业链优质企业,形成覆盖声学全产业链的生态布局;抢抓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机遇,引育了以长春、锦艺、京创先进、地球山、鼎新微、玛塔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半导体行业企业,全区半导体全链产业生态已初具规模;面对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车载电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引进和储备一批高成长性、高显示度的产业项目,加快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向新一代汽车技术转型升级。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经开区当前也面临着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载体能级需进一步加强,产城人融合发展水平还需提升等。日前,我市正式出台《常熟经开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6)》,深刻领悟“四个新”重大任务丰富内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全力在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沿江转型中走在前列;在高标准打造“苏州·中国声谷”,厚植产创融合发展动能上做出示范;在加快片区开发,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中争当标杆,切实以殷实可感的发展质效,为谱写更高品质“江南福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强化集群培育,推动产业转型。聚焦“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坚持存量挖潜和增量提质并举,引领产业链整体跃升,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方案明确提出要做强先进产业规模,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引导捷豹路虎、长春、立讯、亨通等龙头企业拓展“制造+研发+总部+服务”全功能布局,加强产业链配套和协作项目引育。聚焦绿色智能汽车、新能源、声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新兴产业,引链主龙头、强梯队矩阵,加快打造以汽车主机厂为链主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存量结构升级,巩固提升汽车、化工、能源、造纸、钢铁等支柱产业,引导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新技术研究应用企业合作,聚焦“三电”、智能座舱、氢能等前沿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部件。积极发挥主机厂牵引作用,在工业母机、高端智能装备主机、新能源装备主机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链主”型企业。深入推进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减排技术改造,同时加快在低耗高质新产品上的拓展,尤其在新金属材料、新能源化学材料、半导体化学材料等前沿领域导入新项目,加快延链发展。此外,提升国资国企运行水平。推动经开控股有力服务产业招商、片区开发、载体建设和产城运营,积极整合用活各类存量资源,强化投融资能力建设,创新基金投资、拓展类金融业务。突出创新驱动,厚植发展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全面发力,才能塑造新的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从推动产创融合发展、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等方面展开全面布局。发挥诺华、锦艺、英特模、聚复、京创等创新企业引领作用,加大专精特新和上市企业梯度培育,全力支持亨通争创海底通信与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以声学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共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研发型总部资源集聚,优化声谷科创中心功能布局,加快赛迪声谷创新中心、医疗声学创新中心项目落地并发挥强劲推动作用。与南京大学深化合作,推动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力争创声功能材料及器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深化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推进“宁静中国”项目试点及广领域、大范围应用。加强与商飞、中车、苏州轨交创新合作,聚焦市域轨道交通减振降噪、航空声学材料、高端超声装备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技术成果并推广运用。紧扣声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组建专业的科技招商机构和团队,发挥存量创新平台和招商飞地引育人才作用,用好全国声学创新创业大赛、院校科研单位专项对接、投融资洽谈会等各类渠道资源,放大以赛代引、以投带引功效。深化开放合作,提升载体能级。产业载体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承载地,也是加快产业集聚、实现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方案明确要优化发展空间,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要求,积极承接海太过江通道、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等一批大交通规划建设辐射,完善纵横贯通、四通八达的交通框架体系。进一步调优区域规划,推动“港贸产”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常熟港融入苏州港一体化发展体系,系统提升进港航道上中下段通航能力。统筹做好现有码头整合利用和存量岸线规划使用,做优纸浆、钢材、液体化工品等特色货种,加快建设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物流体系,推动港口由单纯的物流运输节点向全程物流供应链平台和国际贸易平台转型。打造高能级专业产业园,针对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开展“产业链招、专业化引”,推动“园区功能形象”和“发展体量质量”双提升,建成投用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二期、三期,苏高科智能制造基地、汇融高科·滨江国际创研基地、常春藤国际人才港等一批特色产业园。推动功能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城市配套功能,为区内群众提供更高品质、更加细腻的生活空间,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质量滨江新城,也是经开区今后努力的重要方向。方案提出,要聚焦提升片区形象功能和产创城融合发展水平,推进声谷片区道路水系、环湖景观、声谷科创中心等加快建设、全面见新。围绕建设、招商、运营“三位一体”要求,高标准建设声谷科技产业园。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载体,以声功能材料、医疗声学为重点方向,服务科创园孵化企业在声谷核心区实现加速。依托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不断提升滨江新城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新建滨江第二小学,完成东张邻里中心建设和东张、新港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马桥东路、经四路等道路和仪桥塘、谢桥塘等河道建设,推进滨江新城、产业区、集镇区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规划网格体系,以“精网微格”工程深化基层网格治理。方案提出到2026年,产业转型明显加快,钢铁、能源、化工、造纸等传统制造业和绿色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结构比重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声学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发挥主机厂牵引作用,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行业领域,集聚“链主”型企业超30家。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项目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跻身全国一流科研平台。力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300家,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80亿元,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0亿元,年引进科创企业超200家。发展载体提档升级,常熟港深度融入苏州港一体化发展体系,岸线利用、码头功能、通航能力、商贸业态全面提档升级,实现港口总吞吐量6200万吨。新增工业、商业和科创载体130万平方米。更新提升存量产业载体57万平方米。功能服务更加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和安居环境不断优化,校地对接、产教融合、产研协同持续深化,优居、优教、优医、优养服务配套体系日益完善,为高质量引人用人留人提供坚实保障。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声谷核心区道路框架全面成型,天籁湾中心湖、环湖景观带和常浒河滨河景观带等“一湖两带”全面建成。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