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研究报告
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及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包括特殊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
(1)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历程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十二五”以来,一批国内领先产业园区积极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园迅速成为产业园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至今,按照发展模式,国内新材料产业园可主要分为资源依托型、市场指导型和技术驱动型三大类。资源依托型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地方优势特色矿产资源建设发展,市场指导型新材料产业园拥有发达的下游产业基础市场,技术驱动型新材料产业园则依托区域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研发实力,重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3)因地制宜,重点规划,进一步促进新材料产业园培养
根据各地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将战略性重点规划新材料产业园区/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并进一步促进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培育。
图表:2020年我国重点规划新材料产业园
新材料市场需求广泛,能够实现价值并获得利润,因而吸引大量新型企业涌现,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而支撑产业园的发展。
2019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4.5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5.4%;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5.4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0%。预计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7万亿元。
早在2019年9月,我国便公布了diyi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公布,其中包括9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5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福建、湖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和新疆入榜。
图表:我国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材料产业集群
体来看,现阶段我国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轴心,东北、中西部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分布,各区域材料产业的发展和空间分布都各有优势、各具特点。
具体来看,聚集区类型分布方面,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数量zui多,为43个,其次是化工新材料和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数量分别为25个、22个。
聚集区地区分布方面,山东、江苏两地新材料产业核心聚集区数量并列diyi,均为8个,其次是广东,数量为7个。
由于中央对新材料企业提供补贴资金,地方政府为实现利益zui大化,针对当地新材料企业提供保护,限制外地新材料企业进入,造成我国新材料产业布局结构趋同、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扭曲,形成“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产业格局,导致区域间比较优势无法发挥。
图表:我国各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是保证材料质量和性能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材料自主创新技术能力和知识专利技术的zui高体现形式。中国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初具规模,但仍以传统材料的产业标准体系为主。产业技术标准不高,材料检测设备技术更新较慢、基础数据不健全,且缺乏环境标准的设立和考核,难以与国际材料标准接轨。这导致我国材料产业依赖国外材料标准,且新材料产品出口受限。
我国新材料产业园发展中存在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技术的创新和更替,阻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新材料高端领军人才较少,导致新材料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根据工信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新材料产业人才缺口2020年将达到300万人,2025年将达到400万人。
以美国硅谷和韩国大德为例,美国、韩国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规划,加大对技术研发投入,发挥企业研发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联盟建设,重视长期的金融支持,积极吸引和培育新材料高端人才。
图表:国外新材料产业园优秀案例分析
全国新材料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其中江苏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目前江苏省共发展103个涉及新材料产业开发区,97个新材料产业园,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先后推动形成了一批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包括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苏州纳米城、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园、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等。
图表:国内新材料产业园优秀案例分析
优先依托现有的成熟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其向产业集群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已有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优势,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企业的纵向合作和横向互动,形成企业协同网络。二是大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网络化组织,促进要素、信息的交流、互动和共享,加快不同主体之间的“化学相融”,增强创新活力。三是推动园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区域生态,增强产业根植性,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新材料产业园应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围绕市场需求的产业化导向和科学发现的科技水平导向,依据科学发现和市场需求产生的创意,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结合,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新产业,实现产业化创新。
第二章2021-2023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低碳经济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推进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三、低碳经济形势下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中国新材料行业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第四节、新材料行业政策问题及建议
第四章2021-2023年新材料产业综合分析
第二节、2021-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策
第五章2021-2023年化工新材料产业综合分析
diyi节、2021-2023年化工新材料产业运行状况
七、中国化工新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
八、中国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六章2021-2023年永磁新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diyi节、钕铁硼永磁新材料分类概述
第二节、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综述
第三节、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第四节、钕铁硼永磁材料下游市场需求分析
第五节、国内钕铁硼永磁材料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第六节、其他永磁新材料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第七章2021-2023年电子陶瓷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氧化锆陶瓷材料行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电子陶瓷其他细分领域发展概述
第四节、电子陶瓷材料行业竞争主体分析
第八章2021-2023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国内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综述
第三节、国内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应用分析
第五节、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投资分析
第六节、未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前景展望
第九章2021-2023年新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
第十章2021-2023年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2021-2023年石墨烯产业发展分析
第二节、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石墨烯行业专利技术发展分析
第十二章2021-2023年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diyi节、增材制造材料行业相关概述
第二节、国内外3D打印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国内外3D打印材料研发动态
第四节、中国3D打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五节、中国3D打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第六节、未来3D打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十三章2021-2023年复合材料行业发展综述
diyi节、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三、国内外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动态
四、热塑性复合材料轻量化发展趋势
第五节、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绿色发展助推复合材料制品行业
二、复合材料制品行业生产变化趋势
第十四章2021-2023年稀土新材料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稀土永磁材料发展分析
第十五章2021-2023年其他新材料行业运行分析
第十六章2021-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重点区域分析
diyi节、2021-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区域发展
第十七章2021-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分析
diyi节、国内主要材料产业集群分布情况
第二节、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综述
第十八章2020-2023年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分析
diyi节、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节、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九章2021-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项目投资案例深度解析
diyi节、惠同新材年产350吨金属纤维项目
第二节、恒川新材新建年产3万吨新型包装用纸生产线项目
第三节、德冠薄膜新材功能薄膜及功能母料改扩建技术改造项目
第四节、腾远钴业年产2万吨钴、1万吨镍金属量系列产品异地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及原辅材料配套生产项目
第五节、江南新材年产1.2万吨电子级氧化铜粉建设项目
第六节、兴欣新材年产14,000吨环保类溶剂产品及5,250吨聚氨酯发泡剂项目
diyi节、中国新材料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未来新材料产业投资逻辑分析
第二十一章中国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资本布局分析
diyi节、中国新材料产业投资指数分析
第二节、中国新材料产业资本流向统计分析
第三节、上市公司在新材料行业投资动态分析
第四节、中国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投资排行及分布状况
第五节、中国新材料产业重点投资标的投融资项目推介
第二十二章2024-2029年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第三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2024-202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预测分析
一、2024-202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二、2024-2029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预测
附录一:《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