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第三_发展_精神_中国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财经城市研究院
“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
202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
2022年百强县创造的GDP总量为12.28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15%,2022年百强县人均GDP为12.76万元,比全国人均GDP水平高48.85%。按照2022年美元汇率计算已达1.9万美元,保持当前发展趋势,2023年百强县人均GDP将突破2万美元,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出坚实一步。
而常熟作为百强县排头兵里的排头兵
规上工业总产值4872.56亿元,
人是如此,城亦同样——“常”是恒心定力,把平常做成超常;“熟”是静心沉稳,锚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笃定前行:在道法自然中和谐共生、在产业布局中革故鼎新、在文脉赓续中博古通今、在民生改善中愉悦共享、在城乡统筹中美美与共。
近5年,常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以上,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每年约5%的幅度递减,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83%,水功能区达标率100%。
从空中俯瞰,虞山、尚湖呈椭圆形状,大小相当、基本对称,恰似“城市绿肺”,一呼一吸间,不仅能感受到城市的绿色脉动,也能看到它的来路与未来。
熟能生巧,细分赛道深耕。从竹器、农具小作坊起步,到“千斤顶diyi股”,常润股份成功的关键在于深耕。“在一公分宽度的赛道上,做出一公里的深度。”常润股份董事长季俊说,50多年专注一件事,通过不断提高柔性生产能力,“芝麻行业”也能“四两拨千斤”,目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遥遥领先,已成为世界zui大的千斤顶生产基地。三年来,常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1家提升至15家。
城以文兴 奏响新时代“弦歌之治”
常熟人善于挖掘和调动精神力量。在物质匮乏的建国初期,肩挑背扛开挖望虞河流传下来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雄心壮志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望虞河精神”振奋人心;翁同龢故居知止斋里传递的清白家风和清廉作风,警醒后人“禄厚贵知足,位高贵知止”。
以精神主动,探求发展主动,是常熟人的文化基因。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蒋巷村发扬“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精神,村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
苏南是“四千”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常熟今年以此鼓舞民营企业家开新局、攀新高、创新业。
以文弘业,以文聚力。在承压前行的市场环境中,常熟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精神动力,展现城市韧劲,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状态奋进新时代。
“千年常熟从历史文脉的钩沉中唤醒文化自觉,从壮阔时代的体察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勇毅前行中走向文化自强。”常熟市市长秦猛说。
常来常熟 呈现高品质“江南福地”
前不久,“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常熟市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向周边孤寡、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体,提供定制居家上门生活照料。近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名老人,常熟加快构建多元化普惠养老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3800户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经历风浪,方显精细治理成色。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常熟通过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生活物资、就医购药供给、统筹疫情舆情社情,保持了没有聚集性疫情、没有规模扩散、没有全域提级管理的良好局面。
常熟之美,不仅在景,更在于人。中国恒瑞总裁顾勇涛2015年回国创业考察时,发现常熟的工业园区竟然有白鹭栖息,而决定落户更源于一段特殊的经历。顾勇涛在尚湖景区手机意外落水,一位身着渔夫装的大爷闻声赶来,毫不犹豫下水搜寻并打捞出手机,但谢jue了他的感谢金。“常熟浓厚淳朴的风土人情非常打动我。”顾勇涛说。
常来常熟,从陌生到熟悉,福地之“福”愈发清晰。这里有高架直通乡村的交通便利,也可去170多万册的常熟图书馆里探寻精神世界的“诗和远方”,或是在万人环湖马拉松中饱览“一城山水,自在生活”的靓丽风景……
精雕细刻 共绘锦绣“江南鱼米乡”
草帽、水杯、高筒靴、笔记本,76岁的端木银熙带上“四件套”,就能在稻田里忙碌几个钟头。他带领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推广后增产粮食约21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逾31亿元。
“85后”陶胜在城市被称为“码农”,2010年返乡当“虾农”,攻克澳洲淡水龙虾养殖、繁育等技术难关,获得国家专利,年销售额超1亿元,并陆续开发餐饮、垂钓等配套项目。
“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正如阿庆嫂在《沙家浜》中所唱,以端木银熙、陶胜为代表的一代代“种粮人”,没有辜负“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年复一年辛勤劳作,让常熟“常熟”:常年保留种粮面积5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占27万亩,是苏州地区种粮面积zui大的县级市;全年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在23万吨以上,为全市居民用粮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迎来40岁生日的常熟市,思考着如何让农业焕发更大活力。常熟市委、市政府zui新出台以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百万收入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并优先扶持粮食类家庭农场。受此鼓舞,种粮大户宗建东今年投资100万元,添置无人驾驶辅助设备、建设无人农场,新农具新技术新政策加持,他对打理几千亩地信心十足。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千亩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并不多见。“十三五”以来常熟累计投入11亿元,至今全市建成约38万亩高标准农田,规模为苏州zui大。
新时代鱼米之乡,高颜值农居与高标准农田相映成趣。信步于干净平整的村道,田园、花园、果园、菜园鳞次栉比,篱笆疏影间,可见紫红的杨梅与白里透红的蜜桃;整齐排列的楼房装修精致,燃气管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果看小义村归城片区之前照片,变化翻天覆地,因为靠近工业区,当时家家出租住房、私搭乱建严重,“脏乱差”自然留不住人。多轮整治后焕然一新,城区上班的年轻人选择回来住,真正成了“归来之城”。
归城这样的村庄在常熟比比皆是。得益于2019年起推进的“千村美居”建设,常熟以村(组)为单位,翻新农房、整治人居环境,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目前累计实施“千村美居”村(组)近3800个,2025年将实现全覆盖。
农村回归的不仅有人气,更有文明之风。成立农民读书协会、组建村级文艺团队、开展家风家训征集……蒋巷村提出“精神传家”,不断丰富创建形式,获评全国文明村;潭荡村以常熟“新风礼堂”建设为契机,成立村民议事会,营造“人人争当文明户”的良好氛围;桃园村小游园议事亭里,村民常在此聊聊村里事务、琢磨怎样把村子建设得更好,看似唠唠家常,却慢慢涵养着文明乡风。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端木银熙这一辈人特别熟悉《沙家浜》唱词,深爱着家乡的老人,虽然已经育成江苏杂交粳稻zui高亩产品种,仍在向着更高亩产的目标奋进。
稻香盈野,梦想新发。水稻开花不过几十分钟,稻穗成熟却是春华秋实。常熟也如此,过往四十年,以及未来若干年,都将以静待花开的笃定和练达,奋力迈向“锦绣”前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