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常熟?“四链”融合链动一体化发展
“‘通往碧溪镇的几条宽阔的马路上,自行车的铃声响成一片,数以千计的雨伞犹如起伏的波涛,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这是1984年新华社长篇通讯《碧溪之路》记录下的忙碌清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碧溪之路’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四十年来,常熟坚持“传统制造攀高”“细分赛道深耕”“未来产业蓄能”,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山流水,浇灌产业发展的一路生花,链上长三角一体化、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高速之路。
创新,是一家企业、一个产业、一座城市永葆竞争力的底气和勇气。
“618”购物节期间,苏州片刻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声轰鸣。一件件充满创意的包包、纸巾盒、抱枕、鼠标垫等单品源源不断从流水线小时内就可发往客户手中。与火热的生产场景相反的是,公司“掌门人”陈国华还有余裕,在办公室悠闲地喝茶。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片刻文化自主研发的“小单快返”生产流程。客户从淘宝、抖音、微信小程序入口下单,由系统自动抓取订单,计算分析后将数据派送到各条产线。智能定制产线能迅速完成印刷、裁剪、缝制、充棉、包装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对定制产品单件流的快速反应。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中释放潜力、出新出彩。”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AI知识生产引擎”“柔性快反”“供应链协同”“黑灯工厂”……一个个新名词不断涌现。常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产业不再是“低端产业”的代名词,而充满着“常熟智造”的闪光。
浓墨重彩报道的车间里的“数字大脑”,背后的主推之一就是2021年11月底从上海搬迁落户至常熟的飞榴科技。目前,飞榴科技已服务常熟企业30多家,其研发的SewSmart系统和衣览SaaS系统,正成为越来越多纺织服装企业推动转型升级、享受科技创新成果的得力助手。
创新的力量不仅让传统产业革故鼎新、攀高望远,更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聚沙成塔,铺就一个个创新平台,引来一位位领军人才,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不竭动力。
2010年10月,常熟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此后与3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至今已建成同济大学常熟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常熟科技园等多个产学研创新载体。建有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所、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智能车测试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2015年9月,位于常熟高新区的全球第15所、中国内地diyi所UWC迎来首届学生。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王嘉鹏怀着对第二故乡常熟的深厚感情,依托学院遍布全球的校友资源,助力地方建设复合型科创产业载体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UWC+创新岛。
2022年,在激光研究领头人、常熟籍院士范滇元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学生徐剑秋与常熟市政府、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高强激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
“从竹器、农具小作坊起步,到‘千斤顶diyi股’,常润股份成功的关键在于深耕。”是“在一公分宽度的赛道上,做出一公里的深度”的坚持和魄力。
“‘一辆车’成为常熟新旧动能转型升级的亮点。”“对于常熟来说,兴于奇瑞捷豹路虎,而不止于它。”是“常熟全面拥抱时代洪流的新机遇,勇立潮头”的远见与卓识。
今年4月,由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两款全新电动车型亮相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完成全球首秀。历经十年发展,位于常熟高新区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不断做强做优,成为全市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的龙头。
2022年,常熟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全产业营收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5%,占苏州全市汽车产业的近30%,成为引领苏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苏州市域一体化常熟城市向南发展的区位节点上,昆承湖积蓄着产业磅礴发展新的潮涌,也让创新创业染上江南湖居生活的诗意。
对标金鸡湖,常熟高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打造中新昆承湖园区,聚焦“数字科技+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2+1”产业方向,规划UWC+创新岛、数字科技岛、低碳科技岛、中新创智岛等“一湖十岛”,让常熟这块南融的主阵地,闪耀璀璨光芒。
同样的开拓故事发生在辛庄。6月21日,临港常熟绿洲芯城一期项目即将开园。
8栋高标准研发生产楼,无边界、无围合,中庭花园内绿竹婆娑、鲜花争妍,一切规划设计,颠覆了“产业园区”留给人们的刻板印象。
由上海临港集团与辛庄镇联手打造的临港常熟绿洲芯城,将对接产业、基金、科创、金融等各类平台资源,成为上海尖端科技转化的重要阵地,也为苏州高铁北城的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常熟不安于一城山水的小生活,立于产业发展前沿潮头,彰显乘风破浪的大格局。”
撤县设市4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常熟攒下厚实的“家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常熟从未放弃绸缪未来的清醒。
2020年9月8日,市委、市政府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在长江之畔埋下一颗“声学”的种子。三年之后,“‘一种新声音’正在成为常熟产业创新的‘好声音’。”
“既有解决‘卡脖子’问题科研攻关的‘顶天立地’,也有约300个科创项目孵化的‘铺天盖地’。”正如《新华每日电讯》所报道的,作为常熟未来开放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苏州中国声谷”以常熟经开区为示范区,锚定数字经济时代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目标,材料声学、电声学、海洋声学、医疗声学、工程声学、信息声学六大产业发展方向框架已经成型,现已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一批国内外顶尖研发人才团队,招引落地行业领域的声学产创项目超170个,初步形成声学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试验及信息服务的全产业链。
是打造优越产业生态体系的关键支撑。
5月27日,常熟吴越天使基金发布会暨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常熟吴越天使基金将围绕新能源材料和部件、自动驾驶和智慧座舱、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高端装备和新型材料、声学、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六大新兴产业,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投资,重点参照“522”标准投资初创期项目,支持初创企业创新成长。
“我们看到了常熟打造优质科创环境的能力和决心。”天辰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恒说。天辰生物与常熟吴越天使基金签署了拟投项目协议,这让企业倍感振奋。
“希望吴越天使基金投在萌芽、投向未来,当好产业发展的‘护航天使’。”市委副书记、市长秦猛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由是,常熟将继续“洞见浪潮之尖”,下好前瞻谋划的“先手棋”。
商投集团连续两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月球新矿物“嫦娥石”
顺丰寄错地址致名牌包受损 责任谁来承担?
国家级表彰!山东这些个人和集体上榜
章贡区:推动“产才”同频共振(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