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锻造“四链融合”赋能声学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常熟市以建设“苏州·中国声谷”为契机,深度践行“四链融合”理念,以源头创新为引领强化创新链,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壮大产业链,以科技金融为纽带优化资金链,以集聚战略领军人才为抓手做强人才链,构建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研经济深度融合、现代金融有效融通、创新人才引领发展的创新生态圈,实现产业创新发展聚合效应,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千亿级声学产业创新集群。
一、以创新链提质产业链,着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编制创新发展指数,锚定声学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围绕声学产业重点领域创新需求,突出目标导向、编制发展指数、强化计划指南的顶层设计。常熟市联合行业顶尖机构,率先编制中国声学产业创新发展指数,搭建“常熟指数”大数据平台产业指数、产业图谱、产业地图、声谷推介四大功能模块,为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聚焦材料声学、电声学、工程声学、海洋声学、医疗声学、信息声学等六大主攻方向,在现有主攻产业方向部署创新链条,以实现声学技术赋能汽车、海洋通信、半导体材料等优势产业,不断组链强链,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
2.高标准建设系列科创载体,构筑声学制造业集聚高地。高标准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载体,打造声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以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汇集产业资源,与上海音乐学院、喜马拉雅等平台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文艺创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中国声谷创新加速中心和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等优质产业载体,已累计建成9万平米高标准产业载体,规划打造3000亩声学制造业集聚区,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3.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编制声学科技招商指导目录。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的力量,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编制科技招商指导目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发挥现有声学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引领立讯、亨通海洋、楼氏、敏芯、思必驰、声芯、上声等头部企业在常熟落户或扩产。以声学芯片模组、电声核心器件、高端声学材料为产业导入重点,集聚地球山、臻芯微、南智芯材等一批声学科创领军型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叠加声学企业制造优势与研发平台创新资源,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产创项目超150个,总投资超220亿元,形成涵盖电声学、材料声学、信息声学等领域的国内zui全的声学产业体系。
二、以资金链赋能产创融合,打造完整声学产业资金支持体系
1.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创立声学产业基金。持续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机制,积极推广投、贷、保联动等多种服务模式创新,健全政府、投资机构和声学行业企业股权融资对接服务体系。常熟市鼓励全市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与“苏州·中国声谷”内落户企业对接,由政府牵头,联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及产业资本的力量,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中国声谷股权投资基金,通过领投、跟投等多种方式,支持声学企业成长壮大。同时,通过拟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进社会资本,设立相关专项基金,支持声学创新型产业集聚。
2.加强财政资金扶持,打造全生命政策体系。常熟市强化政策集成,出台关于支持“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建设的若干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文件,针对研发型机构及高端人才,增强营商环境吸附力,对负责组建和带领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顶尖人才团队、拔尖人才及重大创新团队,给予zui高1亿元的项目综合扶持,受扶持的人才及团队可享受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政策,申请市“昆承英才”计划等相关资助。加大柔性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海鸥计划”实施力度,积极实施国内引才“驻留”计划,给予聘任待遇和项目研发配套资助,达到人才待遇双享、科研成果共享。
3.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构建接力式培育机制。积极培育区域性声学产业资本市场,搭建汇集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担保、资产处置等为一体的声学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畅通声学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声学企业招引、培育和发展壮大,有的放矢打造以苏州市级天使投资基金,常熟市级常创基金、新动能基金和开发区声谷专项基金三级梯队接力培育机制。创投基金充分发挥“天使投资”作用,帮助初创企业突破生存瓶颈;常创基金和新动能基金聚焦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加速优质科创资源集聚,支持企业快速成长;声谷专项基金开发“声谷贷”“专项债”金融产品,为声学高成长企业、拟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驱动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各级基金规模已达52.4亿元。
三、以人才链支撑产才融合,打造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梯度人才矩阵
1.推进人才梯队化建设,创新人才引领发展。优化创新人才生态,充分发挥人才diyi资源的作用,营造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的一流人才生态,确立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全链条政策体系。构建基础性人才、研发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梯队的人才体系架构,并随着常熟市声学科技、产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引育的层次、领域不断延展。围绕推动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谋划科技人才发展,改革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目录,实行动态清单式管理。
2.聚焦人才招引精准化,打造声学人才地图。抢抓高端人才招引新机遇,打造声学人才地图,全面构建“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加快吸引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常熟创新创业。常熟市依托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精准引进声学领域高端人才,目前已成功引进中科院院士徐红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曹文武、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杨军、南京大学长江学者周宪、国防科大教授温激鸿等国际国内顶尖研发人才团队,累计引进声学科创人才项目近90个;组建330人的高层次研发、服务团队,其中博士58人、硕士74人。
3.深耕人才培育精细化,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为推动复合型科创人才培养,常熟市政府强化统筹协调,畅通培养机构与实务部门的沟通联络渠道,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声学产业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常熟理工学院成立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声学特色班,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声学产业技术研究型人才。常熟市与中国声学学会合作共建中国声学学会(苏州)创新中心,依托江苏省声学学会重点开展声学技术人才培养和应用人才培训,累计培育声学技术应用型人才近800人。
更多大赛资讯搜索微信公众号(创业大赛指南)
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资讯、创业政策补贴、高层次人才政策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