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镇企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常熟的综合发展实力逐年下降。1994年开始抓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注重发展外资经济。但周边的昆山等县市早在1985年起就发展外资经济。常熟的龙头地位逐渐被昆山、江阴、张家港
25镇企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常熟的综合发展实力逐年下降。1994年开始抓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注重发展外资经济。但周边的昆山等县市早在1985年起就发展外资经济。常熟的龙头地位逐渐被昆山、江阴、张家港等超过。2007年常熟实现GDP97183亿元人均GDP达到91846元实现财政收入12808亿元。
25镇企业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常熟的综合发展实力逐年下降。1994年开始抓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注重发展外资经济。但周边的昆山等县市早在1985年起就发展外资经济。常熟的龙头地位逐渐被昆山、江阴、张家港等超过。2007年常熟实现GDP97183亿元人均GDP达到91846元实现财政收入12808亿元。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综合实力100强县”名单中常熟年年来都保持前列。为什么常熟经济发展能一直保持在全国百强县的前列深入的分析表明这一结果与常熟积极采取提升政府竞争力分不开的。分析还表明常熟综合实力在全国发展排行榜位置的起伏也是与政府政府竞争力提升联系在一起的。第二节提升常熟市政府竞争力的分析常熟能迅速从一个农业县成长为“全国百强县”的diyi方阵并不是偶然的是与常熟市政府积极采取竞争战略提高政府竞争力是分不开的。常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尝试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飞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外资企业飞速发展发展平稳21世纪初到目前发展很快但相比昆山等先进县市竞争力减弱。一、常熟市面临的竞争环境常熟刚解放时和苏州一样是地级市后来降为县归苏州管辖。改革开放初期常熟县政府瞄准周边上海、苏州等大城市提出了建设小上海的目标并创造性地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策略常熟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并成就了当时闻名全国的“碧溪之路”到80年代中期在苏州管辖的六个县中常熟经济基础雄厚竞争力强成为江苏diyi个县级市在1984年常熟的的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昆山的三倍。是苏州乃至全国的龙头县市。但1990后周边的昆山依靠大力发展外资经济走出了“昆山之路”江阴以发展民营企业和上市企业成就了“江阴模式”张家港用“发展规模企业”铸造了“张家港精神”常熟的综合排名逐渐被赶超竞争力有所下降。二、提升常熟市政府竞争力的选择1、确立了政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常熟市统计局2008年常熟统计年鉴2008年26常熟是有近5000年的历史名城地域文化浓厚但传统文化有两面性既有好的同时又有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为了应对传统文化对创新的反作用常熟市政府在常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起了思想主导者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带领和示范常熟才能冲破思想束缚和制度障碍不断在实践中尝试总结经验审时度势做出科学决策。2、提升政府竞争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面对不同竞争环境常熟市政府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目标衡量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可以说常熟的资源和各种条件不差于甚至优于周边县市。资源条件一样关键就是政府的竞争力提升政府竞争力的力度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常熟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这点不断在政策环境、政府管理和文化影响等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政府竞争力推进常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3、明确了推动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周边县市的竞争让常熟的发展感到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常熟市政府创新发展战略建立国家级的开发区开发沿江建立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产业转型提出创立“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大市场、大城市”五大目标优化竞争策略。近期又提出争创全省科学发展示范现行区的目标实践科学发展。常熟市政府在政府竞争力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三、提升常熟市政府竞争力的具体过程和措施纵观常熟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diyi阶段农转工——抓住了工业化的机遇。常熟的农村工业化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快车道常熟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形成了“动员千军万马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集体共富裕”的“常熟模式”。第二阶段内转外——驶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和****1992年南方谈话后常熟紧紧抓住全国改革开放重心从珠三角移向长三角地区、跨国公司在全球低成本扩张、全球制造业加快梯度转移的jue佳机遇外贸外资外经齐上各级各类开发区并进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阶段单转多——实行“内外并举、双轮驱动”由单一经济发展转向多种27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努力从常熟制造走向常熟创造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转变。在这三个发展阶段常熟市政府面对发展机遇为应对竞争根据自己的定位、目标衡量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制定竞争战略提升政府竞争力促进了常熟经济的发展。、常熟由“农转工”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发展阶段1970年左右在我国改革开放即将到来之时常熟农民率先进行了探索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以“自己动手、自筹资金、自寻销路”的“三自”原则以集体名义开始了小五金、小纺织的发展这开始了常熟乡镇企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常熟的乡镇企业达到顶峰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样板“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之一常熟的综合实力成为当时苏南县市zui强。用SWOT强项、弱项、机遇、威胁分析方法可以直观了解常熟市当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竞争环境。常熟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SWOT分析强项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有可以转移的剩余劳动力2、历史上是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3、常熟传统文化悠久人民勤劳内部条件弱项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机遇1、改革开放大背景2、人民改善生活的迫切需要3、靠近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外部条件威胁1、初期国家政策不明朗2、周边县市发展乡镇企业的竞争SWOT分析的方法是安德鲁斯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也称之为“道斯矩阵”威胁这里使用SWOT分析的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常熟市政府竞争策略选择的分析找出常熟市政府如何采取从竞争力影响要素的角度提升政府竞争力。28常熟市政府在此发展阶段的竞争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竞争战略出台政策进行促进。同时对乡镇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进行监控采取对厂长的考任对财务会计的委派等。这一些措施既为乡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其规范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1、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对上争取方面常熟于1983年成功地撤县建市成为苏南地区首个县级市并于1988年成为江苏省省管县财首批试点县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在政策上比周边县市有了更大的竞争优势。在自主政策供给方面在上世纪70年代初常熟县政府开始对集体乡镇企业的探索采取了鼓励的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争取空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常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一是在产权上明确了集体性。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组织推动作用但它并不是企业的投资主体乡镇企业的产权主体仍是村的全体群众。据有关方面于1990年对常熟市30家乡镇企业的抽样统计在乡镇企业创办时的资金要素投入方面由集体化时期群众长期积累留下的乡村拨款占36贷款占34企各种集资占24其它形式的投资只占6二是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任人唯贤。为规范乡镇企业的发展更能体现政府对企业的推动作用在人事方面即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的产生方式上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是由政府考任其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