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跻身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常熟榜上有名,高分通过!
2018年,科技部启动建设全国首批创新县(市),三年建设期满后,经组织专家评审、现场复核及综合评议,形成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常熟高分通过。
常熟山水入城,文脉源远流长,是诗意栖居的“江南福地”。常熟创新活力迸发,营商环境优越,更是“常创常新”的科创高地。
近年来,常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委书记挂帅科创委,牵头抓总把方向;市长挂帅科创办,系统谋划优机制;常委副市长分管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抓落实;镇长团团长任科技副市长,高参支撑强保障,全市一盘棋系统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首创与省科技厅的“厅市会商”机制,高标引领“十四五”发展,首创与苏州科技局“伙伴计划”,专项支持科创高地建设,走出了具有自身亮点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常熟路径”。
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以“绿色融创”为主题,以生物种业为主导产业,形成“一核三带多园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农村科技超市体系,建成特种水产、设施蔬菜等特色分店和便利店,形成了农业科技产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模式。
端木银熙及其团队育成37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7000万亩,增产20.6亿公斤。累计建成农业平台载体30余家,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4家,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与省科技厅联合帮扶贵州省思南县,建成高标准茶叶生产示范基地2523亩,带动114家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13800元,成功入选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2008年,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启航常熟,打通了科教资源导入县域的“zui后一公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先后有15批214人次“教授镇长”挂职常熟,成为企业与高校院所互通的“双面胶”;期间共有8500多位专家来常对接合作,签订协议超2000份,长期跟踪服务企业超1500家。
以“科技镇长团”试点为契机,创新“企园校”逆向建园模式,建成全国首家设在县域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设立了“科研项目经理制”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家自建所,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与海内外近90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每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超500项,共建大学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创新平台近30家。“常熟团”的经验全省复制推广,形成了“百团”“千人”的规模。
2018年12月,在全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现场会上,王志刚部长点赞常熟“在县域创新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比如江苏常熟,引进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等30家大院大所平台,现在不是傍大款了,是傍教授了。”
常熟聚力高新区发展,围绕“一区一战略”,深耕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领域,集聚了141家科创企业,培育和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2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9人;积极响应“双碳”战略,锚定氢燃料电池方向,集聚了丰田研发、治臻新能源、擎动科技等氢能源相关项目32个。
引导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波司登先后与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创新研发蜂巢结构立体充绒技术,为国家登山队、南极科考队提供保障,近两年产值利润实现逆势上涨。与常熟理工学院共建常熟纺织服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常熟中纺学产业研究院,专班招生,为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常熟市常熟理工学院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启动
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联合南京大学、中科院声学所、中国声学学会共建“苏州中国声谷”,“八个一”战略布局“声谷”建设,即一个规划、一套机制、一组政策、一个机构、一个学会、一个智库、一个联盟、一支基金,“四链融合”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一年来落户科创项目近60个,总投资超110亿元。
常熟打造科技金融互联机制(TLF),通过“投贷补”多元联动,为科技企业“苗圃”引来金融“活水”。设立首期规模17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搭建近234亿元的科创投资资金池,与品牌资本建立跟投联投机制,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资金需求个性化匹配。
定制低门槛、低利率、长期限、高效率的科技金融产品,启航“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启动当月即为34家企业授信超3亿元,启动当年度为近百家企业发放了超15亿元的贷款。实施科技贷款贴息和科技保险费补贴,3年累计有200多家企业申请科技贷款超7.5亿元,财政补贴金额超1000万元。
进入新时代,常熟将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此次验收通过为新起点,高质量谋划未来三年工作方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常熟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