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片区更新的董浜方法论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62平方公里的常熟市董浜镇,一座座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高品质特色园区焕新升级,片区更新的喜人成果加速呈现。
董浜,正在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今年2月,《常熟市存量产业用地更新指导意见(试行)》印发,为常熟存量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明确了工作方向和操作路径。董浜镇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动片区更新,强调集约高效,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设先进产业园区,实现产业用地连片发展、集聚发展,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土地资源越发紧张,人力成本逐年攀升,存量空间已成为各城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探究如何有效引导低效工业用地更新,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在董浜镇,共有两个产业更新片区,其中北部工业园总面积约825亩,产业用地总面积约638亩;董徐工业集中区总面积约918亩,产业用地总面积约760亩。更新前两大片区主要产业门类包括纺织服装、化纤等,产业用地较为低端。
没有自主更新意愿的企业主如何处理?
土地权属“犬牙交错”区域如何统一规划?
一道道难题,如一个个问号,拷问着董浜的决心与创新。
“转型背景下的存量产业用地更新是一个围绕空间再造进行功能引导、用地整合、产权关系调整和更新方式引导等多方面综合设计的过程。”董浜镇党委副书记叶斌介绍,董浜镇坚持全域协同发展的主基调,既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聚焦低端低效用地全面推进更新盘活,又立足阶段现状,兼顾区位、行业和企业现实基础,精准施策,因地因企制宜推动更新。
董徐工业集中区布袜厂地块是一个典型。该区域有十几家企业主体,权属类型复杂,地块形状不规整。“我们有强烈的更新意愿,但是我们厂区整体呈不规则的******形,与隔壁多家企业的交界线参差不齐,很难分得清。”常熟市南方染色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三说。
对此,董浜镇因地制宜,采用抱团发展、联合更新,依据适度归并、缺失补全的原则,按照共用宗地方式,打破原有权属界限,让土地权属单位充分协商,使得原多宗土地化零为整,减少了红线间不必要的退让及空间的浪费,园区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联合更新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后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市政管线、绿化停车位等配套工程也可以统一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质产业园区。”董浜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徐雪峰说。
视线穿透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更新”项目场景,探究背后蕴含的“更新逻辑”,董浜的发展正在迎来新一轮洗牌和变局。截至目前,董徐工业集中区、北部工业园通过零地增长、老旧更新改造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更新规模已超400亩。
片区重塑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们对于一个区域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董浜镇的发展预期正是这样高密度资源、高质量项目,多个维度之“高”的叠加支撑,为董浜带来新增长极的zui强驱动力。
位于董徐工业集中区的恒董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竣工,走进园区,灰白相间的大楼充满机械感与未来感。“这里是董浜镇与苏州工业园区恒泰集团联合打造的高标准载体,我们的定位是高端装备制造,目前一期项目已经竣工,共有7个项目入驻。”恒董产业园工程部负责人魏汉生说。
五强光学科技项目正是入驻项目之一。在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金属圆环按规格陈列着,小的直径仅有几毫米,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公司负责人王宏介绍:“我们生产的精密不锈钢遮光片zui薄厚度10微米,精度控制在正负2微米。这项技术目前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现执行的是我司在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的企业标准。”
细究恒董产业园的7个项目,不仅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聚集,更是达成了“工业上楼”的目标。在这个园区里,4层小楼是它的标准建筑规格,既有生产车间,又有研发办公和配套空间,一、二期总建筑面积超7.7万平方米,容积率达2.1。
在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工业上楼”是一种必然选择,更是未来长远发展必备的战略眼光。不难看出,经过土地指标与项目的有效配置,董浜镇实现了工业用地减量增容,真正做到向“存量”要“增量”,让“寸土”变“寸金”。
如今,董浜镇两大更新片区目标坚定、定位明晰,更新后的片区整体亩均税收将由原有的4.37万元提升至40万元,同时将着力打造一批符合工业上楼要求的高标准产业载体,建筑规模将由原有的52万平方米提升至138万平方米。传统的低端低效产业也将逐步向更加高端化、轻量化、差别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北部工业园聚焦汽车底盘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电池结构件,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辐射半径,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董徐工业集中区聚焦高端成套装备、精密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围绕轻量化金属新材料和高性能差异化纤维材料,拓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领域,加速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
更新的zui终目的,不仅要符合高质量发展主线,增强工业经济韧性活力,也要落脚于各种生活功能和场景之中,让生产与生活发生关联、形成体系。这是新片区永葆青春的“胶原蛋白”、茁壮成长的“不竭之泉”。
在董浜镇新建工业邻里中心项目的施工现场,塔吊、工程车等各类大型机械设备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施工作业。工人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努力将项目“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董浜镇新建工业邻里中心项目是2022年9月开工建设的常熟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3.2亿元,用地面积约50亩,新建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将建设集人才公寓、商业配套、人力资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商业体,主要服务董浜镇北部工业园内的近百家工业企业。“邻里中心配套公寓共963间,可满足近3000人的住宿需求。”施工方负责人倪志江介绍。
“优质企业的引进落地,离不开完善的园区配套。”徐雪峰说,董浜镇工业邻里中心建成投用后,不仅能为园区内的企业员工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服务,还能进一步完善园区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对优质企业、人才的吸引力。项目预计2024年上半年竣工。
片区更新的系统性思维,在董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既有系统的关联性、环境的共生性,更有管理的整体性、服务的人文性。
在工业邻里中心前期筹备设计中,项目部分区域需要占用一条村级河道,根据以往的水域占补政策,项目开工将面临难题。董浜镇相关部门主动服务项目建设,在审批环节与常熟市水务局积极沟通对接,利用常熟市“水域银行”镇级水域指标进行补偿。
“将新开的水面统计起来存入银行,后续开发建设项目涉及水面占用的时候,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论证可以使用银行里的指标进行补偿。”董浜镇农村工作局有关负责人徐晓介绍,经过系统性筹措,董浜对工业邻里中心涉及水域进行了科学调整,对防洪、排涝规划也作了相应调整,促使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开工。
董浜镇党委书记倪烨敏表示,董浜镇将持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存量更新工作为抓手,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盘活低效资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苏报驻常熟记者 陈洁)
版权所有(C)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2023002088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330073
姑苏晚报爆料电线 订报热线 报纸广告转相关融媒中心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