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熟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董浜筑梦智慧农业本报记者

admin1年前 (2024-02-11)常熟产业信息55

  农民仅靠一部手机就可以控制自己菜地的灌溉、也可以在工厂化的“车间里”种菜,更可以通过网络0T0模式实现精准的订单式销售……这一幕幕来自江苏省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真实场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网络的各类新科技不断融入农业生产方方面面,带动着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而越来越多的农民筑梦智慧农业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传统的农业技术在创新中插上了“云翅膀”。昨天,记者来到常熟董浜现代农业产业园,感受这里发生的惊人变化。

  “现在我的蔬菜大棚,就像是一个高科技的智能化工厂,不但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而且还省工省肥还省力,zui重要的是通过物联网管理,种出来的菜直接进市场,基本不愁卖。”种了近十年蔬菜的董浜镇青年农民余茂喜昨天在自己的办公室,拿着手机给记者演示如何远程操控管理数公里之外的蔬菜大棚。只见他的手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光照、温度、土壤墒情等各种信息;同时他也可以利用这部手机直接遥控大棚内水管、施肥、水泵、风机及补光灯等开关的开启。

  “zui先搭载互联网+引擎的,可以说是我们从2010年开始与中国电信合作开发的这个现代农业物联网手机智能化管理平台。大棚内安装了传感器系统,各种数据汇总到集中控制箱,再通过CDMA网络以无线方式传回平台。农户通过电脑或中国电信天翼手机登录平台,随时随地都可以远程监控温室大棚内各项指标。”园区副主任王志丰告诉记者,目前董浜镇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节水灌溉泵站已建成102座,辐射全镇3.7万亩蔬菜和1.2万亩水稻。通过5年多的实践,智能农业在董浜真正落了地,信息化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对农作物育种、生产、繁殖实现了精确化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中,仅智能育苗一项,就使得蔬菜苗的成活率从过去的40%提高到98%。

  物联网数据库让菜农逐渐告别“靠天吃饭”

  如果说互联网+农业首先实现了农户对农作物生长的科学管理,那么,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建立的农业大数据库,则逐渐改变着农民靠天吃饭、跟风种植,经常性出现农产品滞销的现象。

  每日清晨,董浜镇蔬菜交易市场里就格外热闹。各路客商精挑细选后,大货车满载着新鲜蔬菜运往上海、苏州,以及常熟城区的各大超市和学校食堂。“由我们配送的蔬菜全部采用订单式采购。”常熟惠健净菜配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顾惠国告诉记者,公司每天定点配送常熟城区12家中小学的午餐,其中的蔬菜全部来自董浜本地。依托董浜“曹家桥”的蔬菜品牌,很多单位和超市都透过网络主动联系他们,“互联网+”订单农业红红火火。王志丰也扳着手指头跟记者表示,自从实施“智能农业”以来,董浜镇菜农露地蔬菜亩均收益超过6500元,设施蔬菜亩均超过1万元,农民从高价值蔬菜种植中每亩直接增收2000元,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800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一年每亩地的劳动力投入减少了10个工作日。他补充道,目前镇里正在加紧研发董浜蔬菜统一的溯源系统,以后从选种、育苗、生产管理到订购销售、物流配送、质量安全都将建立数据库,实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目标,确保眼下市民zui关注的“舌尖上的安全”。

  搭载了“互联网+”的翅膀,像余茂喜等众多的董浜蔬菜种植户基本不再发愁蔬菜卖给谁了。“以前蔬菜种多种少心里没个数,要等着经纪人来收才知道;现在基本都是订单式种植,蔬菜还在地里,就已经提前卖给城里的超市,或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直投。有的农户还自己开网店、做电商,粉丝经济供不应求。”王志丰介绍说,由“互联网+”培育的农产品粉丝经济正在董浜逐渐壮大。从去年开始,董浜镇农服中心主动与上海“厨艺时代”、常熟“家易乐”生鲜直投、常熟“哐吃”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帮准农户将董浜古木香椿、黄金小玉米等时令蔬菜通过上网推介,扩大粉丝群,销售取得了爆发性的增长,董浜的农民由此也过上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生活。

  尝到了互联网+农业的甜头,也更坚定了董浜菜农“上网”的信心。今年,董浜镇农服中心因势利导,组建董浜现代农业协会,着力于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的引导和宣传,开发公益性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同多家电商公司进行深度对接合作。

  依托“科技镇长团”优势,董浜镇近年来与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协作,成立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多措并举推进蔬菜科技入户工程,每年由高校专职教授带队在董浜进行种植业新技术推广服务;每月1日、15日定期向农户开讲蔬菜技术。到目前,董浜镇已发展蔬菜科技示范户超2000户,一大批大棚蔬菜亩均产值超万元的个体农庄成为名符其实的行家里手。据王志丰介绍,为了解决互联网+农业技术专才“断档”的难题,董浜镇已与南农大、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等学校达成协议,定期开展订单式的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同时,通过提供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为大学生、回乡青年等新型农业经营者和职业农民搭建创业平台,吸引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及企业,孵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人才,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

  《姑苏晚报》是苏州地区发行量zui大的都市类纸媒。《姑苏晚报》由苏州日报社主管主办。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平桂区:狠抓产业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强区

平桂区:狠抓产业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强区

  走进贺州市平桂区,仿佛踏入一个繁忙的工业乐园。各大产业园区内,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机器人手臂灵活舞动,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演着一场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近年来,平桂区以“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为鲜明导向,以高水平建成“现代化新城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答好高质量发展这一必答题,在着力做大现代设施农业、做强高端碳酸钙产业...

海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园区绘就鱼米之乡新画卷

海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化园区绘就鱼米之乡新画卷

  江苏拥有源远流长的稻米文化。“水韵苏米”作为江苏的省域粮食公用品牌,正是在这样厚重的文化底色中传承并发展的。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海安,区域内青墩遗址炭化稻谷的发现,表明青墩古人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与浙江良渚、河姆渡遗址比肩。据《海安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海安是通扬线上的三大粮市之一,而米市居首。悠久的种植历史、优越的生态环境、先进的加工能力,铸就了海安稻米产业的文化内...

【乡村振兴】这个工业强镇如何唱响田园牧歌?

【乡村振兴】这个工业强镇如何唱响田园牧歌?

  20世纪,在苏南农村地区曾有一种说法,“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目前,苏南城镇化水平接近80%,农业在经济发展版图上处于边缘位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在苏南蕞发达的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似乎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是一个工业强镇,202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66.2亿元;这也是一个农业强镇,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是苏州市唯一入选...

武进区:18个现代农业园10月前建成

武进区:18个现代农业园10月前建成

  武进区:18个现代农业园10月前建成   现代农业园区是武进区实施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平台。3月26日,武进区召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要求18个现代农业园区在10月前全面建成。副区长顾伟国参加会议。   今年以来,武进区结合城乡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当地特色农产品布局,围绕壮大优质粮油业、高效蔬菜业、精品水产业、特色花木业、时...

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引领农业升级增效

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引领农业升级增效

  2014中国乡村之声滚动新闻   常熟市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引领农业升级增效   56岁的谢建青是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东盾村的一名蔬菜种植户,种了几十年的蔬菜,这几年老谢可算是轻松了:“现在我的地里,科技含量可高了,既有水肥一体化、又有物联网管理,省工省肥还省力。更重要的是,种出来的菜直接进了超市,一点不愁卖。一亩地挣个万把块钱不成问题。”...

现场教学取“真经”博采众长促振兴

现场教学取“真经”博采众长促振兴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瑾敏 朱南州)近日,如东县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组织学员前往常熟市进行为期2天的现场教学活动。异地现场教学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为学员们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互通和智慧共享。   在常熟,学员们亲身体验了铜官山村原地改建宜居乡村的建设成果,探索了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粮食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了解了陈塘村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分制文...

建设启动!苏州又添一条过江通道!

建设启动!苏州又添一条过江通道!

  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工程项目位于南通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崇川区,位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至苏通大桥之间,约40公里范围内,距离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约20公里、苏通大桥约20公里。   路线北起南通市沈海高速-沪陕高速小海枢纽,向西沿通启运河走廊敷设高速,在通富南路南侧接入过江段,连续跨越长江主航道及通州沙西水道后,在苏州张家港境内的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