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之后苏州这个地方霸屏央视《晚间新闻》2分20秒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人民日报》之后,苏州这个地方霸屏央视《晚间新闻》2分20秒
昨晚的央视《晚间新闻》都看了吗?苏州这个地方又足足霸屏了2分20秒!
没错啦 说的就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央视为啥拿出版面为一个小小的苏州乡村点赞?一起来感受一下!
央视点赞还不算完,蕞近两天多家央媒也将视线聚焦蒋巷村。
一座乡村为何会被中央媒体频繁“盯上”?我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千亩良田稻穗渐黄,生态园内瓜果飘香,工业区里机声欢唱……金秋时节,走进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一幅自然人文相映成趣的美丽乡村画跃然眼前。谁能想到,这个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以前是贫困村。
过去,蒋巷村“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全村186户人家,住的是泥土墙、茅草棚,吃饭都成问题。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当上蒋巷大队大队长后,带领村民拿起扁担、挑起箩筐,疏浚河道、平整土地,完成50多万土方工程,建成良田1700多亩,硬是把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远近闻名的高产田。
洼地变良田,让蒋巷村人填饱了肚子,温饱之后,如何小康?适逢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兴起,蒋巷人又把致富的目光投向了工业。蒋巷村瞄准市场空白,建起了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和常熟头部家村级工业园,曾经一穷二白的村子,日渐富裕起来。
虽然依靠工业发了家,但蒋巷村仍不敢忘记“农业之本”。今年,村集体计划把农田“流转”回来,建立村级农场,由职业农民统一种植,提高现代化水平,力争做到“三个人就能种好1200亩农田”。
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旅游业,蒋巷村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增收路子。继引进民宿项目、打造蒋巷书院后,今年5月村里又新建起集休闲、旅游观光、教育研学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未来将发展成为超亿元的产业链,带动村民就业创业。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介绍,今天的蒋巷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每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0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就超过了1000万元,集体总资产超过10亿元,村级经济呈现健康发展势头。
2019年,全村总产值达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2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
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社会保障也得跟上。蒋巷村人富起来后,明确了幸福生活的愿景:“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
2000年起,蒋巷村分两批建成拥有186幢红瓦绿荫“小洋房”的集中居住区,每幢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民只需交付12.8万元,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等都由村里提供。
在蒋巷村老年公寓,158套房间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老人免费使用。除了住得舒心,蒋巷村老人还“按老取酬”,按月领取养老金。每年村里还有股份分红,去年人均达到了1万元。
据统计,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苏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成立“妇女读书会”,举办读书活动,鼓励村民读书看报,为每个家庭订阅报刊、赠送书橱和图书……口袋鼓了,精神上也要丰富起来。
近年来,村里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户、文明标兵户等系列文明创评活动,实行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个党员至少结对一户村民家庭,家庭成员争当一个好角色,各家为村发展出一个金点子,每人至少做一件善事...让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蒋巷村的变化正是苏州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变化值得我们每个人点赞。
【9月23日《苏州新闻》播出视频】
【时政专稿 文/SBS全媒体编辑中心】 责编:李俊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