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环阳澄湖区域如何书写“湖区经济”新篇章
江南水乡,河网交织,湖荡密布。因拥有401座湖泊而号称“百湖之城”的苏州,正全面实施“一湖一策”生态保护工程,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努力将“湖区经济”打造为苏州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
其中,由昆山、相城、常熟和苏州工业园区四大板块共同环抱的阳澄湖,正逐渐从苏城边远的“四角山水”向大市范围的“区域中心”回归,在生态、产业、创新、乡村振兴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持续转型,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揭开了苏州“湖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湖区经济”这个区域条件成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士和法国交界处的日内瓦湖、美国华盛顿湖历经数十年,从污染严重的“死湖”转型为风光秀美、创新集聚、经济发达的区域之后,世界级湖区的概念应运而生。环湖地区因其经济增长zui快、科技创新zui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极,“湖区经济”亦成为一种发展模式或发展理念的代名词。
所谓“湖区经济”,在笔者看来,就是环绕某一湖泊或湖泊群,以创新与生态为核心特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时尚的都市生活、密集的创新浓度、蓬勃的产业活力、浓郁的文化特色于一体,以产城人融合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样态。简言之,“湖区经济”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创业与生活和谐统一、经济与文化交互作用。它既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意蕴,也与人文经济学的价值真谛不谋而合。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路径,“湖区经济”在这座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淡水湖及其周边区域落地生根,既是历史必然,也是苏州人主动的选择和担当。一方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使围绕在阳澄湖周边的苏州工业园区、常熟、相城和昆山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寻合作的可能,如联合治理水污染,共同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人才逐水而居,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经济,使远程研发、交流、电子商务成为可能,新兴产业和研发机构在阳澄湖周边集聚,“湖区经济”基础逐渐夯实。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探寻“湖区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那些板块交界处偏远的乡村也能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走上富裕之路。
环阳澄湖区域以世界级湖区发展的经验为借鉴,不断推动本地经济转型,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湖区经济”发展之路。
生态为根基,筑牢湖区经济发展的底线。阳澄湖是苏州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之一,保护好阳澄湖水质是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diyi,携手共治阳澄湖,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相城三地携手组建阳澄湖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理事会,确保水域治理实效。第二,多管齐下治理,通过截污纳管整治、幸福河湖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示范等措施提升生态能级,打造阳澄湖高质量水源涵养中心。第三,科学控制与规范养蟹,围网养蟹面积从14.2万亩(占阳澄湖水域面积的80%)的zui高峰下降到严格控制在1.6万亩,规范投喂避免污染。截至2023年8月,阳澄湖心总磷浓度均值为0.047mg/L,同比下降16.1%,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zui优水质。
产业为支撑,夯实湖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坚持特色,错位发展是环阳澄湖区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色。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商务区正围绕“1+3”产业定位,以智能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文旅、高端医械、科技服务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昆山致力于到2025年打造50个特色专业创新园区,推动园区从平面式向立体式、从制造型向创新型转变。常熟沙家浜正以科技引领高标准渔业示范基地,探索河蟹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进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创新为动力,激发湖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世界级湖区或湾区zui典型的特点就是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环阳澄湖各板块应当坚持特色,发挥各自优势,积极谋划湖畔经济发展方向。西岸,相城区高铁北站枢纽经济区紧抓虹桥国际枢纽北向拓展带的历史机遇,以人流吸引技术流、物流、资金流;以中日地方合作为特色推进中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南岸,苏州工业园区正重点打造“阳澄数谷”,聚焦数字经济和创新街区建设;而全新更名的“阳澄银座”则致力于严格对标“四个一流园区”发展目标,围绕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产业布局,汇集技术、资本、人才、资源等要素,加快吸引产业龙头、功能型总部、国内外知名品牌标杆项目。东岸,昆山市阳澄湖两岸科创区将“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乡村为载体,打造湖区经济发展的家园。乡村振兴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只有农民富了,乡村强了,城乡才能融合发展,现代化才能由蓝图变成现实。今年6月,《阳澄湖地区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以“一环四岛六圈多核”的空间结构,对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常熟、相城的46个行政村(社区)、265个自然村以及阳澄湖所有湖面、岸线和环湖地区主要农林生态空间共计276.5平方公里,做了全面精细的谋划,把产业、文化和乡居环境深度融合,为环阳澄湖区域连片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擘画了蓝图。
文旅为脉络,串联湖区经济发展的环节。环阳澄湖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彰显苏州悠久历史的草鞋山遗址博物馆,又有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等“六大文化”交相辉映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阳澄湖镇。以“沈周小镇”为代表的旅游线路,从沈周墓起,走沈周路,过沈周村,到位于湘城老街的沈氏祠堂,吴门画派世代相传的精气神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入游客心中,文旅融合发展凸显了湖区经济的独特气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阳澄湖区域不断布局,金螳螂文化总部、启迪时尚科技城等一批优质数字文化龙头型、标杆型项目和活动落地,数字文化产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抓牢定位久久为功
从生态、产业、创新到乡村、文旅,环阳澄湖区域已经走出了一条湖区经济的发展之路。但整体而言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推进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定位,对标世界级湖区,将环阳澄湖区域打造成苏州继金鸡湖、独墅湖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极。产业和创新的集聚是打造经济增长极的重要基础。因此,各板块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会展、运动、艺术等新兴业态,重点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为全球配套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要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绿色能源、机器人、元宇宙、先进通信、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同时,以产业带动人才集聚。
二是要坚持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坚持融入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通过主动对接倒逼自我成长。
三是要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建设,打通各行政区块之间的交通阻隔,促进要素流动更畅通。
四是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级研究机构,改变环阳澄湖区域人才洼地的现状;同时,加快环湖区域城市功能和配套建设,营造zui佳宜居宜业的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生活就业的便利。
五是要坚持人文与经济交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版权所有(C)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苏ICP备2023002088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330073
姑苏晚报爆料电线 订报热线 报纸广告转相关融媒中心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