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这个未来的“网红村”我们一同亲手打造…
原标题:常福这个未来的“网红村”,我们一同亲手打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情致
自常福街道全面推进“千村美居”工程项目
常福街道还十分注重塑造村庄风貌特色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独具匠心的村
常福街道的小义归城区域,蕞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归城区域位于达富工业园北,全村有农户230多户。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常住人口800人的村子一度流动人口超过了5000人。表面红火的“房东经济”对公共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在后来的“331”专项行动中,归城区域先后拆除了5万多平方米的违章搭建,打通了消防通道,消除了安全隐患。紧接着,这里成为我市首个农宅“组团式”翻建示范点。而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止于此,一条文化带动乡风文明的探索之路,正在形成……
当乡村打开大门,迎接创新创意的到来
家乡是很多人内心蕞美的回忆,很多人在归城留下了美好的童年。每个成年人内心其实都住着一个小孩,我们渴望那份童真的回忆,而目前的归城,正适合打造成这样一个令人怀念的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连路也不太好走,两辆自行车并排就不行了,而现在,“千村美居”工程项目正在改变着归城的村容村貌,逐步打造出“颜值”和“气质”双提升的美丽家园。
归城11号之前是旧工厂,从2017年开始,这里被规划打造成文创基地。文创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拓宽文艺家创作交流平台,为提升文艺创作提供丰沃土壤,有助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将助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实惠。
结合本土的文化,充分挖掘历史、人文、生态等资源,培养和丰富美丽乡村文化内涵、氛围,招募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如陶艺、音乐、摄影、旅游业者,召集音乐人、绘画者们来田园写生。与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互通互享,吸引更多的乡村文创人才走进归城,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说到这个文创基地,常福君必须带大家认识归城的杰出乡贤——褚忠杰。他正用自己的美术特长,为家乡注入全新的文化活力……
2010年,褚忠杰创办了“常熟小画家创意美术”,他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他认为孩子的艺术创作更富有情感和真实性,也蕞具有艺术蕞原始纯真的本质。他的美术教育目的,在“美”,不在“术”。他期待孩子们能从艺术出发,自由探索出生命的的浩瀚与无穷!做一个爱梦、爱画、爱生活的人。
✦ 2010年“常熟小画家”培训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基地;
✦ 2014年任命为教育部书画等级考试苏州地区负责人;
✦ 2015年全国“零吼叫”家庭教育发起人。
褚忠杰老师是文创基地特聘的顾问,平时会带领村民们一同进行文化实践,比如写诗、绘画、采风等。
外面的墙面绘画由褚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涂鸦创作,这些自由发挥的涂鸦,都是出自热爱家乡的年轻人的手笔,他们把对乡村及乡村文化的理解转换为独特的艺术语言,永久地留在这里。
褚老师还放置了一些之前在常熟展览馆展览过的儿童作品
褚老师是一名党员,又是杰出的乡贤代表,对于归城的热爱,源于骨子里。他协助村里一起打造新丰支部党员之家,平时还在这里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接下来,褚老师还有很多构想,比如把自家房子做成敞开式的玻璃门,打造“农家书屋”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共享空间等等。
文创基地还有一块老物件的展示区域,这里集合着过去长辈们的生活用具,这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片段,也是时代的痕迹。
很多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将现代和过去的内容完美融合,也将几代人的情感串联起来,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村里有一块清代的石墨,也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
田园当中蕴含的文化其实很广很深,比如插秧的季节,可以写生,把插秧的过程画下来,稻穗开花时闻到了香味,脑海中想起了什么,就可以写一首诗歌,五官感受到的,全部都可以表达和记录下来。
文创基地兼有创作研究、体验生活、艺术展示、交流服务、培养人才等功能。常态化的文化输出和文艺熏陶,有助于增强老百姓的文化底蕴,彰显人文关怀,更有助于提升乡村软实力和竞争力。
把归城打造成为文创基地,还能串联起周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如勤丰村的农耕稻米文化和中泾村的新型农业特色等,形成一条独具常福特色的乡村文化路线。
目前已有一些团队特地来这里聚餐,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欣赏田园风光,领略农家的风土人情,自己动手在田间采摘蔬菜,团体配合捡柴烧饭,一起感受灶头烧饭的美味,也增强了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