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建机制让高职教师科研有热情、科技服务有底气
图为常州纺织学院与常州彩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混编教学科研团队正在数码印花创研基地开展实践训练。(记者 过国忠摄)
zui近,江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纺院)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剑带领服装工程教研室骨干教师,走进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专业调研和项目对接,双方达成联合开办“晨风班”,师资互聘,校企协同育人。
今年3月初,面对国内防疫用品紧缺,常州纺院机电学院宋黎菁科研团队与江苏特贝尔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成功合作研制出新型熔喷布数字化自动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数据自动采集和生产过程质量实时监控,为科技抗疫提供了硬核生产装备。
这是该校在实施“科技服务工程”上的一个缩影。
10月15日记者从常州纺院了解到,近年来,该校在强化产教融合上,围绕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搭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有效增加了教师创新服务的“底气”,科技服务卓有成效。3年来,学校通过各类技术服务,每年可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重教学也重科研,增强教师走出去的“底气”
在高职学校,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常州纺院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着力引导教师既重教学也重科研,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潜力和活力,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服务的能力。
“学校出台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30条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教师要在立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主动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常州纺院校长洪霄说。
洪霄告诉记者,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同时,营造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的业绩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消除了教师和科技人员的顾虑。
在常州纺院领导眼里,专业的建设、科技服务的能力,都离不开领军人才。因此,近年来,学校围绕自身专业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出台特殊政策,设立专项经费,面对海内外招引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现在,博士生拿到50万—100万元的安家费、15万—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在常州纺院已不是新鲜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教师走出去的“底气”,提升学校科技服务“硬实力”,常州纺院加大投入搭建创新平台,与地方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和7个特色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建立了300家企业共同参与的江苏纺织服装产教联盟和拥有100家企业的常州市生态纺织服装产教联盟等一批创新载体和技术服务平台。
用常州纺院副校长张文明的话来说:“学校强有力的科研政策与宽容的环境,以及‘接地气’的科研载体,彻底打破了过去‘单打独斗’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格局,教师和科技人员都能专心从事擅长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了校企产教研融合创新的新生态。”
新技术新成果频出,助推纺织业走向智能化
“我们组织科研团队攻关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带动作用大的重大创新技术和科技成果项目,加速转移和转化,助推企业向智能化转变。”常州纺院科技处处长李爱红说。
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常州纺院积极响应科技部和教育部科技抗疫号召,加大现有成果推广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已有的技术积累,支持50多个专业混合科研服务团队,全力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把成熟的技术成果加速转化,推向市场。
常安现代纺织科技产业园是海安、常熟两地共建的省级南北合作园区,也是南通首家省级南北共建的合作示范区。4月29日,纺织学院副院长高妍来到这里,深入企业调研生产和运营情况,并就纺织面料及新产品开发、数字化智慧工厂管理系统建设等,当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科研要结合企业进行创新,才会变得更有价值。”这是常州纺院创意学院刘娟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刘娟科研团队承担的带净化新风功能的智能转轮除湿机样机,经第三方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目前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常州纺院雷奥视觉三维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创伤类医疗器械公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多样等问题,对医用器械软件进行开发,让医生通过三维交互的形式,就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医疗器械产品及器械的运用。目前,该医用软件已被常州南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江苏环亚医用科技集团、迪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采用。
如今,在常州纺院类似这样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金点子”,每年都产生100多项,并快速得到转移或转化。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夏 斌)
自然资源部:2021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今天是“世界工程日” 全球举办庆祝活动
工信部: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
科学家揭示疟疾媒介按蚊婚飞和求偶的奥秘
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
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领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要更多地解决0到1的问题
北京怀柔科学城:“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开幕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底在海口举办
全国生态日 城市也需要“体检”?低碳生活从细节做起
预防夏季食物中毒,这些知识点要知道!
看完这篇科学防晒攻略 ,美美过夏天!
隔夜菜该吃还是扔?过期食品没变味能吃吗?食物保存注意这些要点!
“知心”医生周红梅:一颗爱心 温暖“蓝唇”
对眼泪过敏?对过敏药过敏?关于过敏你了解多少
造船业“三颗明珠”背后的科技动力
近日,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缓缓靠泊,提前1天完成首次试航。
2023-08-25 10:25
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类脑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在类脑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科学家对人的不同脑区、器官、肌肉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深入研究。
2023-08-25 10:24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中医认为,一天中养肺的zui佳时间是清晨,这时肺脏功能zui强,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增强肺功能。
2023-08-25 10:22
我从小就爱听海浪声、闻那股海味儿。2016年,我的对虾工厂顺利在江苏赣榆蓝湾现代渔业示范园安了家。
2023-08-25 10:21
芬兰科学家首次证明,声音可在线
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
2023-08-25 10:15
脑机接口让失语者以意念准确“发声”
《自然》23日发表的两篇论文报告了新的脑机接口装置,其不仅能将大脑活动解码为语言,而且比当前所有技术都更迅速、更准确且覆盖词汇量更大。
2023-08-25 10:00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逆境会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的功能。
2023-08-24 10:09
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钻井深度过半
中国石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井深度过半。
2023-08-24 09:44
我国科研团队发布水稻完整参考基因组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基因组组装对水稻育种意义重大。
2023-08-24 09:44
以科会友 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武汉开幕
8月21日,由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2023-08-24 09:43
【光明论坛】充分释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动能
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抓手,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助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定能够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3-08-24 07:15
看宇宙间那一场场盛大的“烟花表演”
张承民指出:“FRB如此短暂、强烈和明亮,科学家认为,其源头的物质分布必须非常致密。
2023-08-23 10:38
三部门联合印发《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
聚焦提升标准实施水平,部署了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3项任务,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标准化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2023-08-23 10:36
与小鱼小虾相伴65年的科学大师
1950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年轻的刘瑞玉响应号召,踏上了海洋科学研究这片热土。
2023-08-23 10:34
专家详解如何应对骨骼“断崖式”衰老
合理地运动可以提高骨密度,促进钙质的吸收,改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钙的流失。
2023-08-23 10:28
下好产业升级“先手棋”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在湖北秭归县脐橙文旅小镇数字化电商中心,工作人员将夏橙装车。
2023-08-23 10:23
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子系统的健康,是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正常的前提。
2023-08-22 09:53
现代化设施农业让鲜花花期精准可控,完善的冷链物流让千里之外的消费者48小时内就能收到从植株上新鲜切取的花束……科技进步让鲜花产业焕然一新。
2023-08-22 09:52
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日前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随着该卫星的“上岗”,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2023-08-22 04:00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