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溪之路”续写新篇差异化培育声学产业创新集群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常熟碧溪乡发展乡镇工业,闯出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如今,碧溪乡已成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从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迈向创新型经济发展之路。作为常熟经济主战场,常熟经开区坚持差异化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瞄准声学经济新赛道,打造声学产业创新策源地,走好新时代“碧溪之路”。
新产业“开新花”老产业“发新芽”
作为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声学在环境、材料、医疗、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当前国内对声学的认知尚且不够、声学经济方兴未艾。在常熟经开区,当地正快速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成果落地,培育声学产业创新集群,探索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新路径。
“苏州·中国声谷”自2020年11月底启动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累计引进产创项目近100个,总投资超220亿元。“我们已构建形成了国内zui全的声学产业体系,涵盖电声学、材料声学、信息声学、海洋声学、医疗超声、工程声学六大主导方向,并逐步向重点领域聚焦,不断延伸新产业链,赋能传统产业链。”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峰说。
新产业“开新花”,信息声学、海洋声学等新产业链快速延伸。电声学领域,在落地立讯、菜根、皓吉达等声学项目的基础上,常熟经开区不断深化产业链招商,瞄准传感器、声学芯片、MEMS麦克风、AI降噪算法等方面开展精准招商。
海洋声学市场化程度较低、准入门槛较高,常熟经开区侧重支持亨通海洋做大做强,推动亨通海洋总部及高端制造产业化基地项目、高速光通信用MT插芯及长距离超低衰减光纤光缆项目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同时继续依托亨通常熟产业园,围绕海洋超声、海洋感知、海洋通信等方面,加大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力度,打造一批海洋声学产业公共平台,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产业示范基地。
老产业“发新芽”,声学也在赋能当地汽车和半导体等特色产业。“声学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减震隔音降噪、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并向智能驾驶、车规级半导体等领域延伸。”常熟经开区招商局负责人许俊说,“我们已经储备了车载声学部件、汽车NVH降噪减震材料等优质项目。”
声学赋能半导体产业渐入佳境,常熟经开区从滤波器(声学滤波器、介质滤波器)这一半导体的细分领域切入,集聚南智芯材铌(钽)酸锂晶体压电陶瓷材料(声学SAW滤波器材料)、汉天下(体声波滤波器)等项目。基于此,向分立器件、光电子、MEMS传感器等方向延伸,落户地球山(数字MEMS扬声器)等项目。
中国声学学会专职副秘书长蒋德军说:“长期以来,学界对声学定位和认知存有不同意见,对未来应用也没看清。常熟市敏锐捕捉到声学经济的发展机遇,与中国声学学会、南京大学共同推动声学加快学界跨向产业界,既培育壮大了新兴产业集群,又让业界对声学的认识更为深入、明晰。”
在从无到有培育出声学产业创新集群的过程中,常熟不满足于产业链拓展,更注重打造成为声学产业创新策源地。
“‘苏州·中国声谷’是常熟未来开放创新的重要载体平台。”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常熟将全力以赴,高标准推进声谷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端前沿项目集聚,推动取得更多成果,构建声学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定框架,声谷轮廓日渐清晰。常熟经开区联合国家高端智库编制完成声谷战略发展规划,明确“苏州·中国声谷”是以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提升人居环境体验度为目标而实施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常熟积极推动声谷建设纳入上位规划,推动声学由学科门类向产业门类转变,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政策资源支持。启动建设以来,“苏州·中国声谷”先后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苏州市“十四五”规划;声学产业列入苏州市重点支持建设的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名单。
强核心,创新策源逐步成型。常熟经开区以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转化、应用技术开发升级及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为目标,建设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一个主体”;布局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苏州国融前沿技术研究中心、长三角数字声音研究院“四大创新平台”;引进曹文武团队、杨军团队、温激鸿团队、周宪团队、徐红星团队“五支团队”……
两年来,常熟经开区按照“1+4+5”创新驱动模式,推动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转化应用、高端人才加速汇聚,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声学全链条研发能力,支撑战略性、关键性重大声学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
优配置,产业生态氛围渐浓。在产学研协同方面,江苏省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实验室、电声实验室先后承担中航工业、华为等研发任务,与立讯、蔚来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接本地纺织材料、汽车部件、加工制造等企业30家次,为声学企业新技术研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依托;声学联合检测中心聚焦研发、设计、测试、仿真等业务,与NI、上海比翱等达成合作运营意向;探索采用创新中心与规模企业合作成立新产品研究所加落地产业化项目的方式,与中汽研、中航重工等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在人才供给方面,常熟理工学院设立声学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声学特色班,已举办10期“声谷论坛”,培养声学产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苏州市声学学会挂牌成立,重点开展声学技术人才培养、应用人才培训;常熟经开区与喜马拉雅共建声学人才培训中心,启动线上教培;优化整合现有人才政策,深入实施“声谷精英人才”计划,2021年立项超100个。
在资金加注方面,常熟推出“声谷贷”专项贷,扶持初创型声学企业。今年3月,苏州银行常熟支行与常熟市经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通力合作,为舜虹环境项目发放首期200万元“声谷贷”专项贷款,标志着首单“声谷贷”业务落地。
抓建设,声景应用日臻丰富。常熟经开区深化片区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涉及建设项目24个,其中2022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0个。目前,声谷片区城市设计、控规、国土空间衔接性规划、常浒河滨河景观概念方案等全面完成;常浒河西侧驳岸修复、康桥周边绿化、通莲路等4条道路、碧南塘水系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
常熟经开区还积极探索声学应用场景,建成鸣笛抓拍、定向降扰、智慧声场等6项声学应用场景;基于此,积极对接烨辉、锦艺等区内重点企业,推进工业降噪应用示范工程;探索数字航道工程,推动落地船桥主动防碰撞项目,全面建设智慧声感城市。
仅两年多时间,“苏州·中国声谷”便脱颖而出。在培育产业创新集群的过程中,常熟经开区进一步思考从“产业、载体、人才”三个核心要素入手,推动产业集群迈向集群式创新。
以产业为核心催生集群式创新。常熟经开区依托亨通海洋、立讯等龙头项目和头部企业带动,推动产业链发展,布局集群式创新;同时瞄准声学产业方向,面向声学头部企业、高科技属性企业定向招商,招引充实汽车声学、射频前端模组、半导体材料等垂直细分产业链。
以载体为依托支撑集群式创新。常熟经开区对城市能级进行提升,一方面对滨江新城原5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商务配套、科创载体等进行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对1.66平方公里声谷核心区按照创新街区的理念,合理布局科技、教育、住宅、商业等功能,打造产业、创新、城市融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共生的发展空间。在拓展空间载体上,合理划分声学产业功能区,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一期标准厂房完成90%,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一期两栋多层厂房已竣工;启动建设滨江科创中心,拟整合盘活原科创园功能载体10万平方米,推动科创园向声创园转型。
低效用地提质增效是当地突破发展空间制约的重要途径。近3年,常熟经开区在全面摸排区内低效用地的基础上,进行分散的低效闲置地块更新。整体上,以政府引导为主,大部分是由政府收回相关地块,由招商引入相关符合区内产业导向的新项目主体,再由政府进行土地重供;或收回后由政府委托国资公司进行产业先进载体开发(如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还有部分为政府介入引导企业在二级市场进行转让,引入符合产业导向要求的新主体。
2020年至2022年,常熟经开区逾40宗项目地块阶段性处置,累计处置逾3500亩,为产业创新集群留足发展空间。
以人才为关键带动集群式创新。常熟经开区在市场端招商引人,通过引进未势能源全产业链研发及制造中心项目,陆续新增各类人才约500名;针对企业端研发用人,发挥亨通、立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育方面的示范作用,推动更多研发型、应用型人才矩阵式培育和梯队式建设;在平台端科创育人,依托国际声研院,推进现有材料声学、信息声学、电声学等研发平台建设,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亨通海洋等合作,布局声学全产业链研发体系,为培育各类人才创造舞台;在政府端政策留人,实施“声谷精英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完善落实人才安居各类扶持政策,创新校地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全力引人用人留人。
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国栋说,围绕“一区五中心”既定建设目标任务,声谷建设将坚持上下协同、统筹推进,做到方向不偏、一以贯之,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集群发展,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常熟经开区力争用3年时间,新增创新主体不少于50个,新引进常住科研人才不少于300人,新增技术成果不少于100项,孵化企业不少于40家,加快打造成为声学产业创新策源地。(钱贺进 郭文嘉)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