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类园区系列研究3-苏州生物医药园区vs杭州医药港小镇入园企业大数据分析差距到底在哪里?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注册入园企业2203家,实际生物医药企业811家,含“药”量37%;杭州医药港小镇注册入园企业1425家,实际生物医药企业382家,含“药”量27%
生物医药类园区系列研究2-苏州杭州篇:苏杭模式
》中我们聊到了苏州和杭州生物医药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那么我们本文再继续聊聊两个城市生物医药的发展现状吧。
图:苏州和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热力图(左:苏州,右:杭州)
从苏州和杭州两市的生物医药分布来看,主要呈现围绕头部园区,其它区县各自形成规模的特点。例如苏州已经形成”双核+多极”的产业格局,工业园区创新药、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双核”驱动,带动昆山小核酸、太仓医药服务外包、吴中检测服务、常熟创新化药、张家港骨科器械、相城区医疗健康、吴江靶向药等产业,形成多极发展;而杭州则是以杭州医药港小镇为创新核心,布局”一核四园多点”的格局。
因此,为了探究苏州和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本文分别以两个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核心点——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生物医药园区和杭州钱塘区的医药港小镇作为样本,深入了解园区内企业发展情况,从园区产值与规模、企业数量、企业结构、产业链分布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基于对样本的理解,来形成对片区整体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认知。
研究方法:在查询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杭州医药港小镇官方规划图以及基于对两个园区目前所覆盖范围的理解,我们划定了区域四至范围(如下),并以注册在划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作为我们本次研究的样本企业。(实际企业数量可能与官网差别较大,主要是与较多企业注册地址未在划定区域内有关)
——苏州生物医药园和杭州医药港小镇四至范围如下
以下是根据本次所选样本及企业作出的相关分析:
一、总体实力对比: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优势明显
数据来源:亿翰产城数据库,时间截至2022年10月28日
从生物医药产值来看,苏州生物医药生产规模更大。21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营收为1177亿元,基本为杭州医药港小镇产值(450亿元)的2.5倍。这得益于BioBay不断在生物医药领域进行探索,拓展园区规模,同时大力引入资本孵化初创型企业,在这些企业成功上市之后从而导致园区整体营收爆发性增长。
从企业数量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度更高。目前苏州生物医药园区有生物医药相关的企业811家,为杭州医药港小镇(382余家)的2.1倍。从上市企业数量来看,由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基础相对深厚,目前已经孵化出23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其中有13家在港交所上市,占港交所已上市内地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的30%;而杭州目前则有19家上市及重点拟上市企业。
二、企业结构对比: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大中小型企业分布比较均匀
从企业结构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大中小型企业分布比较均匀。根据入园企业的注册资本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注册资本在2000万及以上企业占据23%,注册资本在1000-2000万之间的企业合计占比18%,注册资本在500-1000万之间企业合计占比21%,200-500万元占据12%,200万元以下则为26%;而从杭州医药港小镇的入园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差异,注册资本2000万及以上企业占据27%,注册资本在1000-2000万之间的企业合计占比26%,注册资本在200-1000万之间企业合计占比18%,此外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29%。
究其根本,主要是苏州生物医药园区创立初始是以培养、孵化初创型企业为主,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一部分企业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园区内的领军企业,另外一部分又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进来,所以园区内企业整体发展阶段分布均衡,而园区也致力于为不同规模和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设立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即将上市的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等。
而杭州医药港小镇产业发展进程相对落后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所以园区内引进的大型企业,头部企业占据比例相对较大,据杭州医药港小镇官方公告,全球十大医药企业中已经有7家落户园区内,其中包含了默沙东、雅培、强生等。相信随着园区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的不断健全,杭州医药港小镇同样能后来者追上,形成自己的园区生态平衡。
备注:数据来源亿翰产城数据库,时间截至2022年10月28日
备注:部分企业注册资本未明,因而剔除
备注:部分企业注册资本未明,因而剔除
三、产业链对比:均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链条
从产业链发展情况对比来看,两个园区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链,企业分布在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等各环节。但具体来看,两个园区在产业链分布上的表现还是有所不同。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环节占据比例zui高,大概占72%,其中不乏多个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以及重点技术研发企业等,专注于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和新兴疗法的研发和试验,这与苏州长期深耕于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关系。例如,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单克隆抗体药物领域具有jue对实力,目前,5款国产治疗癌症的PD-1单抗中,就有4款是在苏州进行研发或者生产的。此外,近三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累计获得国家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107件,占全国同期近20%。
备注:数据来源亿翰产城数据库,时间截至2022年10月28日
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研究与试验发展”重点企业列表
杭州医药港小镇则是在“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占比zui高,达到39%,此外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有相对高的比例。从这里可以窥见出与杭州医药港小镇自身要围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医学工程等领域发展的定位相关。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引入药明生物、九洲药业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建设生物抗体平台、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平台、创新小分子药物平台和动物实验中心、临床实验中心;与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一流医院共建临床试验中心,将临床资源优先向新区企业开放;与浙江省药监局共建生物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疫苗批签发实验室),落户浙江省医药器械检验院,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链,以公共服务的形式,从供给侧引导创业创新。
苏州VS杭州—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比解读
从政策层面来讲,苏州和杭州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细则覆盖范围都很广。从内容上来看,包括了人才引育政策、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建设、企业引育、市场推广和产品应用、产业服务、人才保障等方面。
与一般产品相比,创新药与医疗器械研发门槛更高、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强。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因颠覆性创新带来的市场溢价与投资回报也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科技创新扶持往往成为生物医药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苏州、杭州在创新药方面支持力度都很大,将研发补贴覆盖至Ⅰ期临床试验阶段,而其他地区只将Ⅱ期、Ⅲ期阶段纳入补助范围。Ⅰ期试验是对新药临床药理学及安全性评价的早期检验,通常具备较大风险,而给予一定程度资金支持有利于激发企业研发内生动力,降低试错成本。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尤其依赖行业生态获取资源对接,包括大型研发仪器设备共享、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评估转化等。而该类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单个企业通常难以负担,更需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扶持。
从补贴额度来看,苏州对于生物医药功能平台的扶持金额上限更高,达到2000万元。而杭州市按照新建平台建设总投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从补贴方式来看,基本采取“后补贴”方式给予支持。
生物医药企业是市场主体、产业根基。围绕产业链开展企业的外引内育是壮大产业规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苏州主要是通过补贴的方式,包括研发补助方式,而杭州则是将资金交到各级政府手里,由政府统一安排。
苏州VS杭州—投资环境和人才环境解读
在解决完了政策问题之后,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第二个基本条件是资金问题。投资机构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持续多年的研发周期和巨额研发费用,几乎不可能避免。那么医疗领域发展迅速的省份,无疑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机构进驻。从20家主流投资机构的项目来看,苏州大概有133个项目,杭州有94个项目。
从具体投资细分领域来看,由于苏州和杭州两城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深耕方向有所不同,因此投资项目的分布也有不同。例如苏州深耕创新药物研发,因此投资项目在医药领域的占比zui高,达到51%;而杭州依托数字经济的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等,因此智慧医疗领域的投资项目占比也zui高,达到44%。
此外,从人才集聚要素来讲,杭州高校资源比苏州更为丰富,但苏州通过大力引进高能级科研人才,在高水平人才建设上表现同样不俗。首先,从高校资源上来讲,浙江依托一众高校,如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集聚一大批高水平人才,苏州在高校资源方面则相对偏弱。苏州为了弥补该方面的劣势,通过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集聚医药领域的顶尖人才,包括国家级创业类顶尖人才为代表的领军人才126名。因此,在人才资源方面苏杭各有优势。
综上来看,以杭州医药港小镇为核心的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和以苏州生物医药园区为核心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无论是从整体产值、企业数量和结构。但杭州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后起之秀,并没有按照苏州或者上海张江发展的老路子,而是直接对标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学习和借鉴波士顿模式,以期在zui先进的理念和知识引领下,走出自己的特色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路。而杭州现在也正在这么做,包括依托它数字经济深厚的发展基础,探索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依托下沙高校资源在杭州医药港小镇重点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物技术的突破。假以时日,长三角的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也可能不再只有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引领行业,整体的发展竞争格局将进一步创新和打破,也有助于焕发整个区域的产业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