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创新型生态型国家级开发区--常熟开发区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极具投资价值县市。位于长江南岸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首批省级开发区,2002年经江苏省批准比照国家级开发区享有相应的经济审批权限和行政级别,2005年经批准区内设立常熟出口加工区。成立18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开发区着力推进招商选资和开发建设,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都有了全面提升,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开发区”、“沿江开发先进单位”和“开放型经济先进单位”。2010年,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对开发区多年发展的zui大肯定,对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开发开放水平,进一步依托沿海沿江高速、长江黄金航道,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属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区内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全国十大内河港之一的常熟港,世界diyi斜拉索桥――苏通长江大桥连接沿海高速跨区而过。区域内“三电”、“三气”、“三水”和道路等“十通一平”基础设施全面构筑完善。出口加工区、陆路通关点、口岸联检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功能设施齐全。国家一类口岸――常熟港累计建成27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14个。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个国际口岸实现通航通商。2010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000多万吨,是全国第二大钢材进出口港,进口纸浆业务量占全国的20%。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2%,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7.5%。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6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5亿元,业务总收入1816.97亿元,进出口总额99.7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64.8亿美元,注册外资14.4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超过30亿元。开发区已经成长为一个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种类丰富、产业特色鲜明、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成为常熟对外开放、产业带动、优势辐射的经济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列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占常熟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34%,6家企业成为常熟市“十大纳税大户”;高档造纸、新型建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群体显现规模效益,已经成为国内zui大的高档文化用纸生产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子午线轮胎、新型建材生产及钢材进出口基地。目前,区内拥有企业2400多家,外资总投资超过130亿美元,累计注册外资77.5亿美元,到账外资48亿美元。目前落户该区的世界著名企业有美国杜邦、芬兰芬欧汇川、瑞士诺华、日本夏普等20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20个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
在现有一大批企业实现增资扩建基础上,继续鼓励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瞄准在“十二五”期间“形成一个1000亿元产出的产业和五个500亿元产出的产业,打造开发区产业特色”的目标,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全力培育装备制造、汽车产业、新能源、创新创意和现代物流五大新兴产业,力争新兴产业占总产出比重达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以上。在服务业发展局增挂汽车产业发展局牌子,加强对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对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招商、报批和服务能力。积极引进高档乘用车项目,形成以整车生产为龙头,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配件为支撑,其他汽零配企业为配套的完整汽车产业城。重点推进总投资340亿元的26只在建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20多只报结待建项目和去年以来的新签约项目,督促项目实施进度。积极推动东港区码头设计报批进度,确保年内全线开工建设,部分实现投用。
开发区正初步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型,区内现已建成夏普办公设备、芬欧汇川和诺华制药三大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和住友橡胶中国投资总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从业职工总人数的35%,成为常熟高层次人才zui密集的区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的常熟科创园取得良好开局,成功引进了26只创新创业项目,8家大学研究院(所)签约落户,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研究生院分院)已启用;引进了中关村创业孵化团队开发建设常熟科创园创新基地(常熟中关村科技城)。已拥有江苏常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常熟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省级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人才创业的示范区。
围绕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心)的目标,开发区将全面加大科创园建设力度,促进资本与项目、人才与企业高效对接,加快科创成果产业化。完成40万平方米的常熟科创园首期载体建设,基本形成平台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健全、产业特色鲜明、成效快速显现、品牌形象一流的创业创新园区。五年内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人才3000名,其中硕士学历学位人才300名,博士200名;列入国家、省、苏州市人才资助计划的创业创新人才25名,常熟市级40名,领军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总量位居全市各板块之首。到2015年,人才创业园区引进创业创新项目累计达80个,年均入驻不少于10个,自2012年起每年产业化项目不少于5个;中关村科技城作为园区重点创新基地,5年内着力引进100家以上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及创业创新配套服务机构。力争5年新建10家以上省、市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10家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大公共配套服务平台(包括科技、人才、投融资、知识产权、培训等服务平台)。争取全区域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10家,高新技术产品80只;列入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资助项目、奖励项目每年有新的突破;区域内申请专利平均每年不少于300件;大学研究院区打造成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和示范区,创业创新项目产出100亿元以上。
开发区始终坚持合理设置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注重绿色招商和补链招商,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2008年6月就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区内16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3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0家企业完成了节能审计。沿江开发十多年来,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声环境、地下水、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相应质量标准,长江段水质基本保持在二类水平。各类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指标之内。
在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引进“高科技、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的项目入驻园区,近三年先后婉拒了40多个投资10多亿美元的项目。为解决科弘、烨辉等热镀锌生产企业锌渣的出路问题,2007年开发区引进了投资2000多万美元的美国爱励美锌公司,每年将17000吨锌渣转变成锌锭和氧化锌,用作区内热镀锌企业和住友橡胶等轮胎企业的原料,串起了钢铁―有色金属―轮胎制造一条新的循环经济链。长春化工依托母公司技术和产品优势,积极开发各类电子用化学品,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正在形成从苯酚-双酚A-环氧树脂-溶剂型环氧树脂、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的电子化学品及工程塑料产业链。
将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之中。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生态工业园区相适应的硬件环境,同时加强各类环境平台建设和现有环保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行,不断提升开发区环境管理的软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立足之本。将招商的重点放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物流、科技创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引进上,逐步改变开发区传统产业比例偏重,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的现状,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由点及面的原则,从企业生产小循环开始,向区域经济延伸,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结合现有产业、企业,开展“补链招商”,在延长现有五大支柱产业产业链的同时,推进区域内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结合新城建设,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建设活动,让生态文明在滨江新城生根开花。2010年,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命名为江苏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开发区正在努力向着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目标奋进。
回顾“十一五”,开发区的成就鼓舞人心;展望“十二五”,开发区的任务光荣艰巨。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新的起点,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强改革创新,为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创新型生态型国家级开发区而不懈努力,不断创造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新的辉煌!
2022第十八届中山小榄轻工机械展览会
万载工业园管委会召开“二十大”期间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议
万载工业园区:三举措加强抓落实活动“三拼三促”工作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 “千亿园区”的攻守之道
迎接二十大召开!广西五通:打好产业牌 谱好振兴曲
建瓯市工业园区:项目签约落地建设跑出“加速度”
袁州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召开
助力新能源产业崛起 打造新千亿级产业集群
袁州医药工业园 2021 年经济指标情况
合肥高新区: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世奥国际中心B座2207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