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产业创新高地常熟“声”浪加速袭来
两年前,一张新的产业蓝图在长江之畔、常浒河边出现,2020年9月,常熟市与南京大学签署“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州·中国声谷”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两年来,在常熟这块热土上,围绕声谷建设这一中心,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苏州·中国声谷”立足苏州,以常熟为核心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引领区,先后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苏州市“十四五”规划。
自启动建设以来,“苏州·中国声谷”紧扣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四链融合”核心理念,打造世界级声学产业创新生态圈。声谷核心区内,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苏高科(常熟)智能制造创新园、李袁智造产业园、声学联合检测中心等一批载体正加速建设,现已汇聚各类重大创新载体70多个。
经过两年多发展,“苏州·中国声谷”已经招引落地行业领域的声学产创项目近100个,总投资额超220亿元,实现了声学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聚变效应,也赋能汽车、集成电路等特色产业不断组链强链,加快转型升级。今年10月,苏州汉天下自有晶圆厂通线,通过发挥内部资源整合优势,企业构建了较高的核心技术壁垒,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实现国产安全替代。
“‘苏州·中国声谷’是常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的重大创新引擎。”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声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常熟将全力以赴,高标准推进声谷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推动取得更多成果,构建声学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如今,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示范区,声学培育中心、声学产业科技展示中心、国际声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声谷创新加速中心、声学产业制造中心的“一区五中心”发展格局已经成型,声学产业创新集群初具规模。
在常熟市皓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有一处建筑格外显眼,一排白色的简易房置于红黄相间的厂房一侧,“这是机器的隔声罩,如果没有它,我们就要停工停产。”常熟市皓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腾芳打开隔声罩后,噪声明显高了一倍。
这个隔声罩是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根据工厂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研发的,在有效降噪的同时还实现了散热通风的需要。皓吉达的工厂完成改造后,经过专业测试,厂房外近距离的昼夜噪声强度从治理前的90多分贝直接下降到50分贝左右,符合国家昼夜噪声强度的标准,这才避免了开工即停工的危机。
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较早落户“苏州·中国声谷”的机构,作为声谷建设技术研发储备的中坚力量,苏州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设材料声学、信息声学、电声学、工程声学、海洋声学、医疗声学六大技术研发中心,并已初步搭建相关实验室。
“声学是一个相对偏门的学科,虽然偏门但不冷门,它是很热门的一个产业领域,与很多产业都是息息相关的。在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医疗器械方面,有大量跟声学相关的技术。声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我们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就是噪声防控和污染。” 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卢明辉介绍说。
9月28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题调研常熟市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声学产业要加快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做大规模,促进集群化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声学创新策源地。
以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平台,目前,声谷已经引进中科院院士、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等国际国内顶尖团队5个,与上海音乐学院等共建研发平台,规划建设声光微纳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声学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常熟有山有水,虞山蕴育琴画诗书诸派,尚湖勾连七溪流水通江,是宜居宜业的“江南福地”。从服装城到汽车城,再到声谷,产业的更新升级,折射出常熟依靠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气魄。
为了全方位建设创新型产业发展高地,常熟经开区着力完善配套功能助力产业发展。今年11月,常春藤国际人才港项目启动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分区规划生产研发区、办公区及生活配套区(人才公寓),区域配套IDC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综合能源中心等,构筑起“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功能闭环,未来将被打造成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驱动引擎、数字产业集聚平台。
与此同时,常熟经开区专门成立国有企业,肩负起聚焦声谷片区开发、突出存量资产提质、持续加强载体建设的三项重任。在持续用活用足存量资源,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同时,常熟经开区高标准打造声谷创新加速中心、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制造产业园、兴港电声科技园、李袁智造产业园等一批招商载体,让更多大企业、好项目选择经开区、投资经开区、扎根经开区。
“苏州•中国声谷”还将规划建设声学创新区、声学应用人才培育区和声学制造业集聚区,其中,声学创新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以常浒河声学走廊为中轴,由生态带、声创园、人文城、时光湾、声都会五大功能区有机组成,全力打造天籁湾、海豚岛两大特色片区。
翻开《苏州·中国声谷战略规划研究》,一幅声学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迈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图跃然纸上。按照规划,到2035年,“苏州·中国声谷”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超过40件,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000亿元。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