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城市总体综合规划
diyi章总则 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整合城镇发展空间,实现可连续发展,依据《中国城市计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计划(20XX—2020)》(以下简 称为本计划)。 计划依据1、《中国城市计划法》(1989) 2、《中国文物保护法》(20XX) 3、《国务院相关加强城镇计划监督管理通知》(国发[20XX]13 5、《相关印发〈近期建设计划工作暂行措施〉、〈城市计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要求〉通知》(建规[20XX]218 7、《******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相关深入加强城市工作意见》(苏发[20XX]17 8、《相关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计划修编关键点〉通知》(苏建规[20XX] 35 9、《城市用地分类和计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计划编制措施》(建规[1991]14 14、《江苏省城镇体系计划(20XX—2020)》15、《苏锡常城市圈计划》 16、《苏州市城镇体系计划(20XX—2020)》 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XX) 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计划汇报》(20XX) 计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 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加紧城市化进程,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镇整体 发展。 3、构建中心城区长远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重视城镇和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研 究城市发展时序,确定各阶段建设关键。 4、建立适应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综合交通体系,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 5、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山、水、城、林融于一体城市特色景观系统。 6、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连续发展。 计划关键1、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和功效定位,协调产业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 2、制订长江岸线利用等关键空间管治方法。 3、研究综合交通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确定城市合剪发展方向和形态,优化布 局结构。 4、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计划区常熟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 11365 平方公里。 计划期限近期:20XX—20XX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指标名称 现实状况 (20XX) 近期 (20XX 中期(20XX 远期(2020 中国生产总值(亿元)258 435 700 1680 人均中国生产总值(元) 25000 36000 56000 125000 三次产业结构 59:538:403 4:54:42 3:47:50 2:45:53 外贸依存度(%) 568 60 70 8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531 6700 8500 15000 社会发展目标指标名称 现实状况 (20XX) 近期 (20XX 中期(20XX 远期(2020 城市化水平(%)475 55 60 70 每万人拥有小汽车数(辆) 196 400 800 1200 固定电线 移动电线 城镇职员社会保险 覆盖率(%) 95 100 100 100 城镇居民zui低生活保障 覆盖率(%) 72 85 98 100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5 30 40 50 义务教育年制(年) 1212 每万人科技人员数(人) 372 780 1000 1500 每千人医生数(人) 24 30 35 40 城市建设目标指标名称 现实状况 (20XX) 近期 (20XX 中期(20XX 远期(2020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199 215 25 28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147 18 20 2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26 70 100 120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 145 200 250 280 人均年生活用电量 (千瓦时) 370 500 750 1200 用气普及率(%) 78 96 98 100 第10条 环境保护目标 指标名称 现实状况 (20XX) 近期 (20XX 中期(20XX 远期(2020 空气质量指数07 06 05 05 生活污水处理率(%) 60 70 80 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00 100 工业固废处理处理 和综合利用率(%) 100 100 100 100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 diyi节 城市化目标和战略 第11条 市域总人口 现实状况(20XX 年):114 万人; 近期(20XX 年):120 万人; 中期(20XX 年):125 万人; 远期(2020 年):135 万人。 第12条 城市化目标 现实状况(20XX 年):城镇人口54 万人,城市化水平475%; 近期(20XX 年):城镇人口66 万人,城市化水平55%; 中期(20XX 年):城镇人口75 万人,城市化水平60%; 远期(2020 年):城镇人口95 万人,城市化水平70%。 第13条 城市化发展战略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和第三产业,建立适应城市化需求基础设施 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城镇等级规模和定位 第14条 城镇等级结构 计划期末形成“中心城市--关键中心镇--通常建制镇”3 级城镇等级结构,其中: 中心城市1 个:常熟城区; 关键中心镇 第15条城镇人口规模 常熟市城镇规模等级计划一览表(2020 等级城镇 数量 人口规模 城镇名称中心城市 60常熟城区(主城区+港区) 关键中心镇 15梅李(60)、海虞(60)、沙家浜(30) 通常建制镇 20支塘(30)、练塘(30)、徐市(25)、辛庄(25) 古里(25)、白茆(25)、冶塘(20)、大义(20) 累计 12 95 第16条城镇职能定位 1、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商贸城市和港口工业城市,山水城一体风景旅游城市。 发挥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建设成为充满活力、适宜人居、富有品位新兴中 心城市。 2、关键中心镇 梅李——市域东北部传统中心镇。主动吸纳城区产业转移,强化工业重镇优势地位。 海虞——市域北部新兴中心镇。省级氟化学工业园建设关键依靠,发挥私营经济活 力,强化特色产业。 沙家浜——市域南部旅游特色镇。发挥“沙家浜”和“阳澄湖”品牌优势,发展旅 游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常昆工业园为基础,加紧第二产业发展。 3、通常建制镇 支塘——市域东部商贸重镇,提升副食品批发市场层次,促进第二产业发展。 练塘——市域西部工业重镇,发挥紧邻区域中心城市无锡区位优势,塑造常熟市西 部门户形象。 徐市——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发展特色农业,发扬化纤之乡特色优势,促 进第二产业发展。 辛庄——发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作用,突出以生物工程和轻纺为主产业特色。 古里——城区东部以轻纺、建材、机械为关键特色城镇。 白茆——突出羽绒制品优势地位,加紧外向型经济发展。 冶塘——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大义——培育以稀土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依靠临近城区优势,全方面提升综合实力。 第三节 城镇空间利用 第17条 城镇空间利用标准 满足常熟中心城市和关键中心镇规模拓展需求,适时进行小城镇建设空间和农村居 民点建设空间调整;切实保护基础农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划定范围明确、布局 合理生态敏感区,保障空间可连续利用。 第18条 城镇空间组织 以城区为关键,依靠水、陆交通线路,形成“中心放射形”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第19条 城镇建设用地 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9400 公顷;关键中心镇镇区建设用地按 120 平方米人计 划,总用地规模为 1800 公顷;通常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按 110 平方米人计划,总用地 规模为 2200 公顷。 第20条 独立工业用地 独立工业用地规模调整为4570 公顷。 第21条 农业用地 耕地总量稳定在 65000 公顷,基础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 51300 公顷。 第22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按 100 平方米人计划,总用地规模为 4000 公顷。 第23条 生态敏感空间 常熟关键生态敏感空间包含虞山尚湖风景区、昆承湖环湖地域、长江望虞河口至常 浒河口段,生态敏感空间范围内严格严禁各类污染源进入,同时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生态 保护之间关系。 第四节 关键空间开发建设管治 第24条 沿江地域 1、范围 沿江公路和长江之间用地,面积约 70 平方公里。 2、管治关键点 岸线利用——常熟市沿江自然岸线 公里,计划港口建设岸线 业生产岸线 米,生活岸线 米,水源保护岸线 米,过江通道预留岸线 米,其它为生态保护岸线 水源保护——宁塘口下游1500 米范围为全市区域水厂水源保护地,严格按水源保护 要求加以控制。 过江通道——常熟电厂和华润集团之间约 1000 米范围为过江通道控制岸线,满足苏 通大桥和通沪铁路建设要求。 港城关系——妥善处理港口布局和城市建设关系,为港口建设留有充足陆域用地, 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切实保护城市生活岸线。 长江口整改——配合国家长江口整改工程实施,白茆小沙固沙成岛后,将关键道路 第25条虞山尚湖风景区 1、范围 由环城西路、虞山北路、书院街、元和路围成环形区域,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 2、管治关键点 山、湖、城关系——确保沿湖和环山地域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控制视线通廊,使“山”、 “水”、“城”真正融为一体。 居民点调控——疏解区内居民,降低农村居民点数量并降低建筑密度。 功效整合——搬迁区内工厂,严禁湖内围网养殖行为。 建设控制——沿风景区外围环路两侧控制 50 米宽景观绿带,严禁区内房地产开发行 第26条环昆承湖地域 1、范围 由环城南路、205 省道复线 省道围合成区域,面积约 35 平方公里。 2、管治关键点 保护水体质量——限制湖内养殖规模,预防湖水富营养化,严禁沿湖城镇和工业园 区直接向湖内和通湖河道排放污水。 控制公共空间——沿湖控制 50~100 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环湖景观路和滨湖绿带。 限制使用功效——环湖地域只许可设置以下功效:教育用地、高级住宅用地、旅游 度假用地、保留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其它用地统一作为生态保护用地加以控制。 开辟水上游线——开辟沙家浜至尚湖水上游览线,串联市域关键旅游资源。 第五节 区域协调发展 第27条 和苏州市区协调发展 协调轨道交通S2 线空间走向、苏虞张一级公路对接;500kv 输电线kv 线路经过市域;常熟港区作为苏州港组成部分之一,协调和其它港区关系;联 合开发旅游业;配合实施望虞河调水工程。 第28条 和无锡市区协调发展 协调锡太公路空间对接,联合开发旅游业,配合实施望虞河调水工程。 第29条 和南通协调发展 协调通沪铁途经江通道控制。 第30条 和太仓协调发展 协调轨道交通S3 线空间走向,控制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沿江铁路、锡太公路 对接;协调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关系。 第31条 和昆山协调发展 发挥“阳澄湖”品牌优势,联合发展养殖业。 第32条 和张家港协调发展 协调轨道交通S2 线空间走向,控制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沿江铁路、苏虞张一 级公路对接;协调常熟港区和张家港港区关系;500kv 输电线kv 线路经过市域。 第六节 社会设施 第33条 教育设施 全方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城区和镇区按2~25 万人所标准设置小学,每所小 学规模达成24 班以上,合理调整村级小学;高标准实施初中段义务教育,保持初中100% 入学率,按3—4 万人所设置初中,每所初中规模达成 18 班以上,标准上部署于城区和 各镇区,现实状况少于 12 班初中给予撤并;普及高中段教育,城区按 万人所设置高中,各关键中心镇设一所高中,每所高中规模不少于30 班;发展多个形式成人教育, 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推进全民终生教育;采取合作办校等方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第34条 医疗卫生设施 全市医疗机构按市级、镇级、村级进行配置。城区设置市级医院 所,市级医疗保障机构 家;各镇设置一所卫生院,达成三级卫生院标准;各村设置医疗服务站。第35条 文化设施 城区建设服务于全市域大型文化设施,镇区建设服务于全镇域文化设施,以大众性 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为主。 第36条 体育设施 城区体育用地形成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布局,设置市级体育设施 处,居住区级体育设施 处;关键中心镇根据小城市标准进行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关键包含田径场、灯光球场(带看台)、游泳池、训练房等内容;通常镇配置规模达3000 平方米左右体育活 动中心一处;集中农村居民点设置小型体育场地,配置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满足居民 日常锻炼需要。 第七节 市域基础设施 第37条 综合运输体系 1、公路 建成沿江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形成“一横一纵”高速公路布局;建成沿江 一级公路、锡太公路、苏虞张一级公路,完善 204 国道、205 省道、锡虞公路、外环路, 构筑“一环三横两纵一联”一级公路网络。 2、内河航道 建设东、南环城航道,沟通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白茆塘和常浒河,提升通航 能力。 3、长江岸线 芦福沙~望虞河口为氟化学工业园生产岸线;望虞河口~常浒河口为生态保护岸线; 宁塘口~常浒河口为水源保护地和生活岸线;常浒河口~徐六泾口为常熟港建设岸线; 徐六泾口~金泾塘口为散货专用港区岸线,另预留过江通道工程岸线;金泾塘口~白茆 塘口为远景预留岸线、铁路 沿江铁路平行于沿江公路经过,线 主城区站,为客货混合站;在新港南侧设港区站,为货运站。在苏通大桥西侧预留通沪铁途经江隧道,在徐市和沿江铁路接轨。 5、客运轨道交通 苏州轨道交通 S2 205省道入境,沿锡太公路、205 省道复线,经辛庄镇、沙家 浜镇至主城区,出城后沿 204 国道至张家港市;S3 204国道至太仓市,并深入延伸 至上海嘉定。 第38条 供电系统 1、用电负荷 全市zui高负荷达成 2100MW 左右,220KV 等级容载比取 17,总主变容量需 3570MVA。 2、电源 在市域西部建设 500KV 常熟变,电源引自 500KV 张家港变和 500KV 斗山变。 3、220KV 电网 新建 220KV 2180MVA,市域西南部电源;新建 220KV 3180MVA,主城区电源;新建 220KV 金桥变、周泾变,主变容量均为 2180MVA,港区电源; 扩建 220KV 1180MVA,市域东片电源;新建 220KV 3180MVA,主城区电源;新建 220KV 2180MVA,梅李及周围地域电源;新建 220KV 2180MVA,市域东南片电源;保留 220KV 2120MVA,主城区电源。4、高压线KV 高压线、区域水厂以第三水厂为区域供水厂,规模为 120 日,占地30公顷,水源取长江水。 第40条 供气系统 1、用气量 生活用天然气需求量为 8164 万立方米年,工业用天然气需求量约为 23000~25000 万立方米年。 2、天然气门站 在莫城境内建设二级天然气门站。 3、天然气管网 主城区外环路上部署 DN400 天然气环网,向东北沿通港路敷设 DN400 李、港区,向西北敷设DN300 中压管至大义,向西敷设 DN300 中压管至冶塘,向西南 敷设 DN300 中压管至练塘,向东南敷设 DN300 中压管至沙家浜,向东敷设 DN300 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41条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商贸城市和港口工业城市,山水城一体风景旅游城市。 第42条 人口规模 现实状况(20XX 年):348 万人,其中主城区295 万人,港区53 万人; 近期(20XX 年):420 万人,其中主城区350 万人,港区70 万人; 中期(20XX 年):480 万人,其中主城区400 万人,港区80 万人; 远期(2020 年):600 万人,其中主城区500 万人,港区100 万人。 第43条 用地规模 现实状况(20XX 年):415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 320 平方公里,港区 95 平方公 近期(20XX年):585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 405 平方公里,港区 180 平方公里; 中期(20XX 年):700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 470 平方公里,港区 230 平方公里; 远期(2020 年):940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 598 平方公里,港区 342 平方公里。 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44条 城市总体计划用地 常熟市城市总体计划用地范围北至长江,西至望虞河,西南、南、东南侧分别以外 环航道南段、昆承湖、苏家滃、外环航道东段、常浒河、沿江铁路、苏嘉杭高速公路、 通港路、白茆塘为边界,总面积约 315Km 第45条空间形态 将港区作为城区组成部分之一,形成港城一体“双城式”空间形态。 第46条 发展方向 主城区以通港路和海虞北路为发展轴关键向东北和北发展;港区生活性用地在原浒 浦和碧溪基础上相向发展,临江工业关键向东发展。 第47条 土地使用限制性要求 在已勘明主城区用地内,老城以北用地基础为适宜建设用地;老城以南至昆承湖周 围地域属于轻度淤泥质土地域,不宜安排大型公建项目;尚湖和虞山中间地段在虞山山 体陡石易震滚区域,严禁建设。 第48条 布局结构 主城区以内、外环城绿带和 条放射状滨河绿化带为框架,形成“两个中心,七大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布局结构;港区以汽渡路、过江通道为分隔,形成带状组团式 布局结构。 第49条 功效分区 1、主城区 古城区:护城河以内用地。以商业、旅游、文化服务为关键功效城市中心之一, 以传统民居为特色居住区。 城北片区:古城以北,常浒河西北部用地。包含城市新中心、集中居住用地和西 北工业区,是主城区跳出古城关键增加区域。 东北片区:外环路东北,常浒河和运河路之间用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中高密度 住宅为主综合区。 城东片区:古城以东,常浒河、青墩塘、外环路之间用地。以文化、体育功效为 主,预留行政中心用地,兼有一定居住功效。 东南片区:古城东南,青墩塘、横泾塘之间用地。外环路以内是以中、低密度住 宅为主居住区;外环路以外是以一类工业为主工业区。 西南片区:古城西南,横泾塘以西用地。外环路以内关键为招商城用地,以大型 批发市场为主,兼有一定居住功效;外环路以外集中部署大专院校用地。 虞山尚湖风景区:外环路、虞山北路、书院街、元和路围合区域,以保护自然山 水为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港区 西组团:汽渡路以西用地,形成以居住和公共设施为主综合性功效区。 中组团:汽渡路和过江通道之间用地,形成以深水公用港区和以能源、新型建材、 橡胶制品为主生产性功效区。 东组团:过江通道以东用地,形成以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机械为主生产性功 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 diyi节 居住用地 第50条 发展目标 实现“居者有其屋,户均一套房”目标,计划居住用地2439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 地260%,人均建设用地407 平方米,其中主城区20706 公顷,港区3691 公顷。 第51条 居住用地标准和百分比 低层住宅区人口毛密度 80 人公顷,占地35%;多层住宅区人口毛密度 300 顷,占地55%;小高层住宅区人口毛密度500人公顷,占地10%左右。 第52条 居住用地布局 1、主城区 以环城路、海虞北路、外环路、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塘为界, 将主城区居住用地划分为10 主城区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 名称 居住 用地面积 (ha) 开发强度控制 可容纳 居住人口 (万人) 平均 人口密度 (人ha) 低密度 古城区92 100 30326 西北居住区361 30 70 80220 中心居住区243 10 65 25 80 330 城北居住区303 30 60 10 75 250 东北居住区271 9010 85 310 文化片区居住区45 10010 220 琴湖居住区204 45 55 40200 东南居住区235 40 60 50210 城南居住区113 70 30 15130 10 西南居住区 204 60 40 35170 累计 2071 34 58 50240 注:1、低密度指以低层为主,中密度指以多层为主,中高密度指以小高层为主; 2、古城区虽为低层住宅,为保持古城风貌,建筑密度较高,所以人口密度较大; 3、文化片区内虽均为小高层住宅,但为了保持楔形绿地通透性,建筑密度较低,所以 人口密度较低。 2、港区 以常浒河为界,将港区居住用地划分为 港区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 名称 居住 用地面积 (ha) 开发强度控制 可容纳 居住人口 (万人) 平均 人口密度 (人ha) 低密度 浒浦居住区160 30 70 43268 碧溪居住区209 25 75 57272 累计 369 27 73 10270 注:1、低密度指以低层为主,中密度指以多层为主,中高密度指以小高层为主。 第53条 中小学配置 万人设置一所高级中学,每所高中36~48班,占地面积不少于4 公顷;按3~4 万人设置一所初级中学,每所初中30~36 班,占地面积不少于3 公顷;按 万人设置一所小学,每所小学不少于36 班,占地面积大于25 公顷。 第二节 公共设施用地 第54条 用地指标 计划公共设施用地 9975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06%,人均建设用地166 平方米, 其中主城区8354 公顷,港区1621 公顷。 第55条 城市中心 主城区采取双中心模式,古城中心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新中心南起昭文路、 北至长江路、西起漕河泾、东至文化路,总用地规模约1 平方公里,以新型生产性服务 业为主。 港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在常浒河东侧,融行政、商贸、文化等功效于一体,占地规 模约05 平方公里。 第56条 行政办公用地 主城区保留现实状况海虞北路沿线行政办公用地,在楔形绿地内昆承路以西、泰山 路以东预留行政中心用地;港区行政办公用地集中部署于中心路东侧、纬五路北侧。 第57条 商业金融业用地 主城区保留古城内商业设施,逐步改造为以步行为主传统商业空间,控制规模扩张; 保留海虞北路沿线金融设施;新增商业金融业用地集中部署于新城市中心区内。 港区商业金融业用地部署在中心路两侧,呈街坊式布局。 结合城市片区计划 204国道两侧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占地约1 平方公里;按500 米半径设置农 贸市场。 第58条 文化娱乐用地 主城区文化娱乐设施集中部署于古城区和文化片区内,古城区文化设施应突出历史 文化名城内涵,关键建设传统特色文化一条街(北门大街至书院街)和一条河(琴川河), 串联文物古迹和博物馆、图书新馆、影剧院等大型文化设施;文化片区内建设会展中心、 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保留现实状况文化设施,改造为美术馆、社会 文化中心等功效,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要。 港区文化娱乐设施部署在纬四路南侧、滨河路东侧,包含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 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综合功效。 结合城市各居住区中心建设居住区级文化设施,共 处,每处占地面积不少于25 公顷。 第59条 体育用地 体育用地形成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布局。 市级体育设施包含常熟市体育中心、海虞北路体育中心、招商城体育中心和港区体 育中心共 处。新建常熟市体育中心,在文化片区内,占地约64 公顷,包含体育场(3 万座)一座、体育馆(8000 座)一座、国际标准游泳池(1500 座)一座及辅助练习场 地;完善现实状况海虞北路体育中心,占地 公顷;新建招商城体育中心,占地45 顷;新建港区体育中心,在常浒河东侧,占地15 公顷,包含标准运动场、体育馆(20XX~ 4000 座)、游泳馆、训练中心等。 部署居住区级体育设施共 公顷。第60条 医疗卫生用地 医生人数达成每千人 所,完善市一院、市二院、市五院、市六院、市中医院;在环城路东北角新建一所综合性医院,占地 16 公顷;在常浒河西侧新建港区中心医院,占地 10 公顷。 计划市级医疗保障机构 家,包含市妇幼保健所、精神病防治院、传染病防治院、皮肤病防治院、采供血机构、医疗抢救中心、口腔病防治机构。 部署小区医疗卫生设施 公顷。第61条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保留常熟高专用地;中专和职业教育用地部署于文化片区内;高等教育用地部署于 昆承湖西北角,占地面积 120 公顷;港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部署于中心医院北侧和港区 中心北侧。 第62条 文物古迹用地 严格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保护各类文物古迹用地(详见第十章)。 第63条 社会福利用地 在主城区城北地域新建社会福利中心,占地约 10 公顷。 第三节 工业用地 第64条 布局标准 主城区以一类工业为主,港区以临江工业为主。 第65条 用地指标 计划工业用地2313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46%,人均工业用地386 平方米,其 中主城区工业用地 8856 公顷,港区工业用地 14282 公顷。 第66条 用地布局 1、主城区 东南工业区:集中部署在外环路以南、205 省道复线以东、外环航道两侧,以一类工 业为主,用地规模约7 平方公里; 东北工业区:集中部署外环路以外、通港路以南,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用地规模 约09 平方公里; 西北工业区:集中部署外环路以外、报慈北路以西,以二类工业为主,用地规模约 平方公里。2、港区 西一片区:汽渡路以东、徐六泾以西用地,规模约 08 平方公里,以新型建材为主; 西二片区:徐六泾和过江通道之间用地,规模约45 平方公里,疏港路以北为电厂发 展用地,疏港路以南以加工工业为主; 东一片区:过江通道和金泾塘之间用地,规模约 平方公里,以精细化工、纺织、机械为主; 其它工业用地:以原浒浦镇、碧溪镇工业为基础,发展为港口大工业配套加工工业 和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 第67条 现实状况工业调整 主城区外环路以内工业企业对居住无干扰可保留,有污染又无发展潜力置换为其它 用地,有发展潜力逐步外迁至计划工业用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第四节 仓储用地 第68条 用地指标 计划仓储用地1733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8%,人均用地 29 平方米,其中主城 区仓储用地364 公顷,港区仓储用地1368 公顷。 第69条 用地布局 1、主城区 主城区仓储用地关键集中部署于东南工业区、西北工业区和招商城内。 2、港区 保留现实状况保税仓库、华润石化企业等仓储用地,新增仓储用地关键结合港口用 地布局,物流中心东侧部署为物资转运服务仓储用地。 第五节 特殊用地 第70条 军事用地 保留现实状况军事用地。虞山尚湖风景区中心汽车连应限制用地扩展,条件成熟时 迁出风景区。 第71条 保安用地 保留现实状况看管所用地。 第七章 综合交通体系 diyi节 对外交通 第72条 用地指标 计划对外交通用地266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8%,人均用地44 平方米,其中 主城区对外交通用地205 公顷,港区对外交通用地2462 公顷。 第73条 沿江港口 常浒河口~徐六泾口:部署万吨级通用泊位 徐六泾口~过江通道:在现实状况电厂码头基础上向西扩建一个35 万吨级泊位; 过江通道~金泾塘口:在现实状况华润码头和芬欧汇川码头之间增建万吨级石化码头 第74条航道 新建主城区外环航道(5 级);保持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现实状况 级航道标准;整改常浒河、白茆塘,提升为 公顷;主城区外环航道以内河道调整为生活性河道,和绿地系统建设相协调,表现城市特色。 第75条 高速公路 1、沿江高速公路 在主城区和港区之间经过,在和海虞北路、通港路相交处设置互通立交。 2、苏嘉杭高速公路 从港区中部、主城区东侧经过,在和通港路、支王公路、204 国道相交处设置互通 立交。 二条高速公路交汇处设置枢纽立交,用地控制为 15 公顷。 第76条 干线、主城区对外公路 包含205 省道、205 省道复线 国道、锡虞线、沪宜公路等,均为一级公路。 2、港区对外公路 关键为沿江公路,一级公路。 第77条 客运汽车站 1、主城区 部署汽车客运站 处,分别在新建路和招商东路交叉处、黄河路和海虞路交叉处,占地分别为 48 公顷和 18 公顷。 2、港区 部署汽车客运站 处,在纬四路东端,占地42 公顷。 第78条 物流园区 计划物流园区2 处,其中招商城物流中心在招商城南侧,占地13 公顷;港区物流中 心在通达路和疏港路交叉处,占地 15 公顷。 第二节 城市道路交通 第79条 客运交通政策 优先激励公交发展,有序引导小汽车发展,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逐步取消燃油助 第80条客运交通模式 公交占 20-25%,小汽车占 15-20%,摩托车占 5-8%,自行车占 25-35%,步行占 20%-25%。 第81条 用地指标 计划道路广场用地 15164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61%,人均253 平方米,城市道 路网络密度达成42 公里平方公里。 第82条 主干道 1、主城区主干道 主干道采取“方格网”形式,形成“八横五纵”布局。“八横”分别为灌河路、运河 路、黄河路、珠江路、枫林路、青墩路、沙家浜路和招西路—招东路;“五纵”分别为虞 山北路—北门大街—书院街—元和路、报慈路、新建路、海虞路和昆承路。 2、港区主干道 主干道采取“方格网” 形式,形成“三横七纵”布局。三横分别为疏港路、新港路 ——纬四路、碧浒路;七纵分别为常浒路、通江路、中心路、兴业路、电厂路、长春路、 通达路。 3、港城联络道路 港城之间经过 条主干道联络,分别是通港路、运河路延伸接新港路、昭文路延伸接兴业路。 城市主干道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起点—终点 长度 面积公顷 横断面 型式 灌河路-外环南路935215 70 6547 黄河路虞山路-外环东路 533348 60 3200 碧浒路-计划区边界1787643 60 10726 54539160 3272 灌河路-外环南路924974 60 5550 35121660 2107 枫林路虞山路-外环东路 487976 60 2928 新港路宝安路-滨河路 196524 60 1179 滨河路-通港路109971 60 660 10纵一路 16977960 1019 外环东路-204改线报慈北路 灌河路-珠江路 398863 40 1595 13报慈南路 珠江路-环城北路 82421 40 330 14长江路 虞山路-外环东路 512377 40 2050 滨河路-通港路165859 40 663 16电场路接线长春路 计划区边界-通港路 386238 40 1545 18通达路 计划区边界-通港路 465703 40 1863 19运河路 65119636 2344 20外环北路 虞山路-黄河路 66709 36 2402 21虞山路 外环北路-环城北路 425626 36 1532 22外环东路 外环北路-外环南路 798353 36 2874 23北门大街 环城北路-泰安街 83563 36 301 24书院街 泰安街-环城南路 922 36 332 环城南路-外环南路460948 36 1659 26沙家浜路 书院街-外环东路 480147 36 1729 27新建路 沙家浜路-外环南路 29165 36 1050 28招西路 元和路-新建路 100097 36 360 29招东路 新建路-海虞路 112732 36 406 30昆承南路 新建路-环西路 41629 36 1499 新宝路-四平路232141 36 836 常浒路-兴业路391611 36 1410 33中心路 34905436 1257 11188636 4028 35通江路 新宝路-四平路 276091 36 994 主干道横断面形式一览表序号 代码 等级 宽度 人行道 非机动车 车行道 两侧 分隔带 机动车 车行道 中央 分隔带 主干道70 2*108 2*652*117 主干道60 2*108 2*152*117 主干道50 2*58 2*152*117 主干道40 2*45 2*35 2*45 15 主干道36 2*25 2*35 2*45 15 第83条古城交通疏解 构筑古城外围双环路系统,“一环”为枫林路、海虞路和沙家浜路,为主干道环路, 将城市南北向穿越交通引向古城外围;“二环”为现实状况环城路,为次干道环路,服务 于古城外围地带穿越古城交通需求。 第84条 社会停车场 计划社会停车场总用地60 公顷,人均1 平方米。 关键社会停车场一览表 序号 元和路停车场主城区 元和路和沙家浜路交叉处 10 公顷 商海路停车场桑园路和商海路交叉处 15 公顷 白雪路停车场白雪路和招东路交叉处 10 公顷 新中心区西停车场珠江路和琴湖路交叉处 10 公顷 新中心区南停车场昆承东路和枫林路交叉处 10 公顷 新中心区北停车场长江路和昆承东路交叉处东侧 08 公顷 车站东停车场黄河路和海虞路交叉处东侧 12 公顷 新马路停车场港区 新马路和通泰路交叉处东侧 10 公顷 纬五路停车场纬五路和中心路交叉处北侧 10 公顷 10 港区东停车场 疏港路东端,轨道站西侧 30 公顷 第85条 常规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线;平方公里,公共汽车拥有量达成 12 处,分别在招商城地域和北部新区,每处占地60 公顷; 港区部署公共交通场站 处,在纬六路和中心路交叉处,占地60 公顷。 第86条 轨道交通 1、线 线由南侧入主城区后,经昆承路、黄河路、海虞北路出城沿 204 国道改线段至张 家港市,从昆承路和黄河路交汇处接支线,沿通港路、中心路、疏港路至港区轨道停车 S3线由昆承路和富春江路交汇处起始,沿富春江路、204 国道至太仓市。 2、站点设置 在黄河路和昆承路、富春江路和昆承路交叉处设置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占地 公顷。中间站按 1000~1500 米间距设置,每处占地 02~03 公顷。 3、轨道停车场 在港区东侧、疏港路尽端部署轨道交通停车场,占地 公顷。第八章 绿地系统 第87条 绿地指标 城市绿地面积13889 公顷(主城区9361 公顷,港区452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48%,人均用地231 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978 公顷(城区6755 公顷,港区1223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85%,人均公共绿地135 平方米。 第88条 城市公园 1、主城区 计划部署公园8 常熟市主城区计划公园一览表序号 名称 面积公顷 性质 虞山公园现实状况虞山公园和烈士陵园合并 85 综合性公园 方塔公园在现实状况用地扩大和整理修缮 37 纪念性公园 琴湖公园在原琴湖公园原址向湖东,南岸扩建 954 观赏休闲公园 昆承公园昆承湖以北,昆承路以西,招商城以东 191 综合性公园 文化公园文化片区西侧三角地带 502 综合性公园 黄河公园计划昆承路以东,城北汽车总站以西,黄河路以南 176 观赏休闲公园 通港公园城区外环路和通港路交叉口以西 109 综合性公园 城北公园城北居民区商业中心西南角 122 观赏休闲公园 注:以上公园面积中包含水面面积。 2、港区 计划部署公园4 常熟市港区计划公园一览表序号 名称 面积公顷 性质 河西公园常浒河以西 38 观赏休闲公园 河东公园常浒河以东 328 综合性公园 滨江公园常浒河口上游至宁塘口 622 综合性公园 大桥公园在苏通大桥进入常熟段 700 综合性公园 注:以上公园面积中包含水面面积。 第89条 街头绿地 1、沿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塘、元和塘部署滨河绿带,宽度为 20-120 2、沿环城路部署绿化带,宽度大于10 米;沿外环路部署绿化带,宽度大于 30 沿主干道利用小块空地建设点状街头绿地,每块面积大于04 公顷。 3、在城市新中心、文化片区中心地带、招商城桑林路以南、港区商业中心部署绿化 广场,每处占地面积大于 公顷。第90条 防护绿地 沿江铁路两侧各控制 100 米宽绿化带;沿江高速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 100 米宽绿化带,同时控制立交用地;沿 205 省道、205 省道复线 国道、通港公路两侧各控制 50 米宽绿化带;沿城区六条关键河道以外其它河流两侧 各控制不少于 10 米防护林带;二类工业和成片居住用地之间控制 30 米以上绿化隔离带。 各类基础设施按其防护要求设置隔离绿地。主城区关键沿外环路、昆承路、福山塘、黄 河路、长江路、青墩塘、白茆塘控制高压走廊,港区沿通港路、徐六泾控制高压走廊。 第91条 生产绿地 主城区西北角、港区汽渡路西侧、通港路立交西侧各部署一处生产绿地,规模分别 70公顷、30 公顷、90 公顷。 第92条 生态绿地 利用主城区东北角两条发展轴之间用地,建设近郊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 平方公里;保护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占地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 第九章 空间景观 第93条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1、主城区 突出“一山”、“二环”、“三湖”、“六带”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一山”即虞山;二环” 指围绕古城区内环景观带和沿外环路外环景观带;“三湖”指尚湖、昆承湖、琴湖及其环 湖地域;“六带”分别是沿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塘、元和塘滨河绿带。 2、港区 关键强调各功效区之间绿化隔离空间,关键包含汽渡路和纬六路之间绿化隔离带和 苏通大桥及通沪铁路两侧防护绿带。 第94条 城市景观风貌分区 1、主城区 古城风貌保护区:护城河以内用地,完整保留古色古香传统风貌。 古城风貌协调区:古城周围用地,保持和古城风貌高度协调。 新型生活风貌区:古城外围生活用地,和古城风貌呼应,反应常熟地方特色。 现代中心风貌区:城市新中心,展现现代化形象。 现代生产风貌区:环路外围工业区,塑造花园式产业园区风貌。 旅游休闲风貌区:依山傍湖区域,表现人和自然友好共处风貌。 2、港区 港口工业风貌区:沿江工业区,展现现代化港口工业风貌。 滨江生活风貌区:港区生活区,表现滨江城市特色。 第95条 景观轴线、横向景观轴 主城区以西侧虞山和东侧楔形绿地为起始点,经过“引线街——东门大街——泰安 街”沿线绿化景观带串联,形成东西向以绿化为主体兼有古城传统街巷风貌景观轴线、纵向景观轴 主城区以昆承湖为起点,沿新莲路——白雪路——红旗桥路——县南街,经招商城 至古城中心区,构筑以人文景观为专题景观轴线、方塔街:以人行为主导景观道路。 2、海虞路:既考虑车行又考虑人行景观道路。 3、昆承路:以车行为主导景观道路。 4、疏港路:以车行为主导景观道路。 第97条 景观视廊 主城区关键控制以方塔、辛峰亭、中心地标为焦点视线通廊,强化城市识别性。 第98条 建筑高度分区 严格控制区:古城区范围,建筑层数控制在2~3 低层通透区:滨湖、环山地带,建筑层数控制在4层以下。 高层引导区:新城市中心区、港口副中心区、海虞路关键节点、昆承路关键节点部 署高层建筑,形成“两点两线”高层建筑集中区。 通常高度区:其它区域,生活性建筑通常在6 层以下,生产性建筑通常在4 层以下。 第99条 城市标志 主城区内古城区以方塔为标志,虞山风景区以辛峰亭为标志,城市新中心以商业建 筑群为标志,文化片区新建中心标志,招商城以大型交易广场为标志;港区以苏通大桥 为标志。 第十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100条 城市历史文化价值 1、山、水、城融为一体独特格局和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城市计划和建设典范,素 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 2、古城以虞山和方塔为制高点,组成起伏改变城市天际轮廓线,基础保持着明清时 代友好统一整体风貌。 3、古城内保持着众多尺度宜人传统巷弄,形成收放有致街道空间,充满浓厚生活气 4、拥有包含古墓葬、古遗址、传统民居、古典园林、名人旧居、古桥、古河道、石刻和革命旧址等类型丰富文物古迹。 5、历史上经济文化发达,艺术流派纷呈,传统工艺精美,加上丰富时岁节日和独具 特色地方名产,形成内涵深厚文化传统。 第101条 保护标准 1、综合性标准 从宏观控制到具体整改,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层次、分类别提出 保护方法。 2、协调性标准 以保护为主,适应该代城市功效和生活需求,处理好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关系。 3、延续性标准 保持古城原有空间形态和街坊格局,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原貌,延续城市发展脉络。 4、关键性标准 在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基础上,加大对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要素保 护力度。 5、参与性标准 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和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相结合。 第102条 保护关键 1、保护山、水、城一体空间格局; 2、保护古城区整体风貌; 3、保护琴川河传统民居保护区、西泾岸传统民居保护区、南泾堂传统民居保护区等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4、关键保护和整改翁氏旧居、言子专祠、方塔、言子墓、仲雍墓、燕园、曾园、赵 12处文物保护单位; 5、保护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诗派为代表传统艺术,以红木雕刻 和工艺花边为代表传统工艺。 第103条 宏观保护方法 1、明确发展方向 主城区关键向北和东北发展,降低新区建设对古城区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 2、调整功效布局 开启城市新中心和文化体育中心建设,疏解古城中心功效。 3、整改外围水系 沿关键放射状水道两侧控制20 米以上绿化带,突出城市放射状水网结构特色。 4、疏解穿越交通 贯通南北向海虞路和昆承路,利用沙家浜路西延段、枫林路、海虞南路组成古城外 围主干道环路,疏解古城交通压力。 第104条 古城区保护 1、保护整体格局 保护“十里青山半入城”空间形态,突出虞山、方塔两个制高点,组成古城区平缓 天际轮廓线、明确功效定位 以商业、旅游、文化服务为关键功效城市中心之一,以传统民居为特色居住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