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的“智”造之路:从小镇裁缝到全球羽绒服巨头
在寒冷的冬日里,一件优质的羽绒服不仅能为人们带来温暖,还能彰显时尚与品味。在中国,提到羽绒服品牌,波司登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家成立于1976年的企业,不仅见证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更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精神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波司登作为中国羽绒服行业的领军者,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至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每一件波司登羽绒服的背后都凝聚了62位工艺师的心血和150道工序的精雕细琢。金秋十月,走进波司登常熟总部园区,现代化的办公大楼与智能制造车间相距不远,宽阔的主干道两侧绿树成荫,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不仅是波司登的“神经中枢”,更是其48年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1976年,高德康带领着一个仅有11位裁缝的小团队,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四合院简易棚中开始了创业之路。当时,他们只有8台缝纫机,条件极其简陋。但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奠定了波司登专注与坚守的品牌基因。“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高德康的话语掷地有声。这种专注和坚持,使得波司登从一个乡镇缝纫小组逐步成长为连续29年蝉联中国羽绒服市场销量冠军的企业。
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波司登经历了两次关键的转型升级。diyi次发生在1994年,当时的波司登首次进军北方市场,结果遭遇了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面对困境,高德康亲赴东北考察市场,发现了产品的五大问题: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为了突破困境,波司登在1995年夏天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反季促销活动,成功解决了库存问题,并打响了品牌知名度。随后,波司登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引入清华大学创意制作、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diyi支广告、采用进口环保面料等举措,zui终实现了行业销量diyi的目标。
第二次转型则发生在2014年前后。当时,波司登面临着电商崛起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国际品牌的快速渗透以及自身多元化战略带来的资源分散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高德康带领团队走访市场,确定了与央视合作‘强国品牌工程’、与万达集团合作打开主流商圈、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获取线上流量资源等一系列重要合作。通过剥离多元化业务、股权激励等方式,波司登成功回归主航道,聚焦主品牌,重新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可。
在智能制造方面,波司登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智能裁剪生产区配备了自动裁剪机,能够实现100%的裁片正确率。在自动生产区,工艺师们按照纸样版型精心设计的模板工具进行标准化缝制,确保缝制品质与一致性的双重100%。此外,波司登还建立了三重防钻绒测试体系,包括绒包测试、成衣水洗测试以及成衣转箱测试,zui大限度降低终端产品的钻绒风险。
波司登对于品质的把控不仅限于生产环节,还深入到了原材料的溯源检测。在波司登常熟总部,一座规模化的专业实验室正不间断地进行着一系列严苛的品质检测。该实验室不仅拥有从羽绒到面料各种原材料的检测能力,还率先通过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IDFB(国际羽绒羽毛局)的认可,跻身全球仅5家获此认证的企业之列。
波司登的国际化战略始于2012年,公司在伦敦开设了旗舰店,这是波司登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高德康认为,真正的品牌国际化不仅仅是产品或渠道的拓展,而是要实现品牌影响力、设计人才、资本、产能、市场等多种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优化配置。近年来,波司登频繁亮相国际舞台,先后登陆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和伦敦时装周,通过一系列高规格的品牌合作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波司登还与意大利潮牌MSGM合作推出了泡芙联名款羽绒服,并与中国航天、故宫等知名IP展开深度合作,展现出强大的品牌跨界能力。目前,波司登已将销售网络扩展至72个国家,全球超2亿人次在穿着波司登产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尚产业的必答题。波司登提出了“2038年实现运营环节净零排放”的目标,并设定每年提升10%到20%环保产品占比的长期规划。通过数字化变革打造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模式,有效控制库存,避免生产浪费,同时加强轻薄羽绒服的创新研发,增加新型环保面料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环保的产品选择。
从一个小镇裁缝组起步,到如今的全球领先的羽绒服品牌企业,波司登用48年时间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蝶变。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这家深耕羽绒服赛道的企业正以自身实践为样本,探索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未来,波司登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效能,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行业,努力在全球时尚产业版图中赢得更大话语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