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乡”锋芒再现!常熟“名城名校”战略再升级…
原标题:“状元之乡”锋芒再现!常熟“名城名校”战略再升级…
常熟,1986年就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崇文重教,自唐至清共出了8名状元、9名宰相、486名进士,当代常熟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就有25人,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院士之乡”。
时至今日,延续千年的“崇文重教”精神,仍为常熟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人才基础。
高校作为创新的源头,是科技diyi生产力和人才diyi资源的重要集聚点。然而校地合作的创新土壤无法一日培育而成,它离不开经年累月的深耕细作。
2008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常熟先行试点“科技镇长团”工作,十多年来,先后有13批188人次共129位主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来常熟工作,打通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互惠互利通道。
“科技镇长团”的活水引流,为常熟这座县级城市引来了多所国内一流高校的青睐。常熟陆续建成了全国县级城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以及常熟科创园等高水平“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与8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先后落户常熟高新区,共建浙大常熟光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常熟科技园、同济大学常熟科技园等校地合作平台。
上海交大常熟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
近年来,常熟经开区引进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8家理工类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2家人文类大学,设置各具特色的研究院平台。
截至目前,常熟校地合作平台达到22家,近150家企业与6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形成了通畅的产学研沟通渠道,探索形成了互利共赢的校地企合作机制。2020年常熟实施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24项,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6项,获批省拨经费超3亿元。
坚持“名城名校”战略、深耕科技创新沃土,让常熟发展韧劲十足,奠定了常熟常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发展“diyi梯队”的底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苏州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以更优越的人才新政、更舒心的服务新政向大院大所抛出“橄榄枝”。站在如此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常熟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全面升级“名城名校”战略。
2020年11月30日,常熟举办“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全球推介会,联合南京大学、中国声学学会等多方力量,以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四链融合”为内核,培育声学领域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声学产业创新变革和产城融合发展,也拉开了常熟“名城名校”2.0战略序幕。
“苏州•中国声学创新谷”全球推介会
围绕“354”产业格局,常熟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全力抢抓氢能技术变革新机遇,主动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积极培育氢燃料电池产业。
今年3月28日,上海交大在常熟建立的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生产基地启用投产,以更大力度推动开放创新,更深层次开展院地合作、校地合作,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常熟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苏州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启用投产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本土高校,一直以来与常熟发展同频共振、共同进步。
今年2月5日,常熟市与常熟理工学院签署校地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明确校地双方将在“十四五”期间聚焦声学、新能源汽车、服装电商三大产业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层次,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方向,提升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常熟理工学院与常熟经开区合作,战略布局声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新高地”,在高坐标系中找准“新定位”。
常熟理工学院与常熟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合作,赋能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挥优势跑出汽车产业建设“加速度”,突破壁垒呈现高精尖“氢面貌”。
常熟理工学院与常熟服装城管委会合作,加速发展服装与电商产业,利用合作突破发展瓶颈,依靠创新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随着“名城名校”2.0战略的深入推进,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常熟将继续秉承崇文重教“文化基因”
开创一个又一个先行先试“常熟样本”,
书写“名城名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