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跑出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绘就诗和远方精彩画卷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常熟跑出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绘就诗和远方精彩画卷
初秋的常熟,处处洋溢着生机。生态步道上,徒步爱好者三两成群,在湖光山色中强健体魄;书台公园里,父母带着孩子漫步参观,与历史来一场隔空的对话;古城马宅内,游客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民宿庭院里看云卷云舒……凭借灵秀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常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周末及小长假出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常熟有灵秀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利用独特自然优势和文化底蕴,常熟不断加速文旅融合,推动城市环境持续提升,做好“山水增值”文章,迈出产业更新重要步伐,为市民和八方来客打造了生活、旅游、休闲的好地方,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绽放出耀眼光芒。
以山为骨,以水为魂。常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山、水、城、园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湖山相依间,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时代气韵,更让这座千年古城显得生机勃勃。
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推动“旅游+”的前提基础。从尚湖“退田还湖”到“虞山恢复满山碧绿”,再到“昆承湖生态修复”“南湖生态修复”,常熟突出“生态为本,永续利用”理念,实施一系列保护示范工程,形成了以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沙家浜为核心的120平方公里生态圈。一幅以绿为笔、生态为本绘就的“醉美”画卷跃然呈现。
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常熟全力打造沉浸式体验的精品美游,形成了红色沙家浜、绿色山水人文、蓝色运动美城、彩色江南风光四大品牌业态,实现多产相融、多业并举、多点开花。2023年“五一”假期,常熟市接待游客67.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332.91万元。其中星级酒店营业收入447.93万元,民宿营业收入74.8万元,充分凸显出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呈现溢出效应。
2023年4月15日,2023“常熟·尚湖”首届“皮划艇&桨板”大赛在尚湖风景区开赛,来自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350多名运动爱好者在尚湖展开了一场精彩jue伦的水上竞技。参赛选手张宁说:“尚湖很美,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比赛,我们拼劲十足。”
这次赛事是2023年常熟市举办的diyi场全国性体育赛事,也是常熟依托自然湖泊资源优势,打造系列水上品牌赛事,全面提升常熟城市动能的生动注脚。赛事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常熟的水上业态,促进常熟市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游客认识常熟、走进常熟、了解常熟、爱上常熟。
水上运动已经为常熟尚湖风景区实现了zui美代言
如今,踩上新型冲浪板,来一场惊险刺激的水上运动之旅已经成为尚湖风景区的网红打卡项目。护城河水上游、尚湖水上运动基地、“小鲨鱼”水上运动基地、大湖甸村龙舟基地等项目也成为“蓝色游”产业的爆发点。尚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尚湖铁人三项赛等一系列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的相继落户,推动了体育和区域旅游资源深度融合,让江南文化常熟品牌更有活力、更具实力、更富魅力。
如何利用好珍贵的自然禀赋,深化“主客共享”“产城融合”?常熟以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持续擦亮红色沙家浜金字招牌,不断提升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品质,辐射带动其他A级景区和文旅板块联动发展,形成常熟市文旅一盘棋格局。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营双管齐下,不断加强“江南福地·常来常熟”城市品牌和“一城山水·自在生活”旅游度假品牌宣传推介,培育壮大红色游、度假游、亲子游、研学游、团建游、乡村游等不同旅游业态,必将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推动文旅消费提档升级。
高山流水,知音相会。2023年6月17日,《琴心雕龙》虞山古琴音乐会在常熟大剧院举行。吴文光、赵家珍等古琴泰斗、名家齐聚常熟,持续扩大虞山琴派“古音正宗”影响力。
常熟自古有“琴川”之名,是“古琴之乡”。包括虞山琴派在内,以虞山命名的诗、画、印等独特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为了大力发扬传承虞山文化流派,“常塾·研学堂”系列研学产品应运而生。依托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园、赵园·曾园、脉望馆等人文古迹,以及常熟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研学文化游线路常态化运营,带游客感受文脉润泽的高品质文化场域。
《琴心雕龙》虞山古琴音乐会在常熟大剧院举行
留住古城文脉,再现江南文化盛景。2021年7月正式实施的《常熟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从制度上形成了完备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链。目前,常熟已修缮并活化利用了老三星副食品商店、新建路10号、山前街祠堂等几十处历史建筑。2022年上半年,住建部印制的“祝贺名城制度创立四十周年——2022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活页手册收录了全国10余个名城保护经典案例,常熟是江苏省weiyi上榜的城市。
当前,常熟拥有文物保护单位17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43项、馆藏文物2万多件。每一件文物、每一处文保、每一项非遗,不仅是常熟历史的记载,更是前人智慧的缩影。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先贤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发挥仲雍、言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和虞山琴、画、诗、印文化流派效应,常熟正依托文博场馆、景区景点等窗口单位和传统传媒、新媒体,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常熟历史人文故事,全面提升常熟虞山文化品牌的辨识度和辐射力。
夜幕降临,位于古城阜成门外的山前街山前坊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店铺林立,游人摩肩接踵,一派热闹景象。这个曾经背靠虞山的旧厂房、旧仓库正在通过改造获得“新生”。
山前坊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将老建筑与新文化融合,网红茶饮、烘焙、时尚餐饮、精品民宿等53种文旅创意创新业态纷纷集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打卡消费。记忆中的虞山“脚下”已芳华蝶变,一条充满烟火气的环虞山文化创意产业带,正随着山前坊、蓝·原葺森林等的活力“奔跑”而蓬勃“生长”。“小剧场”“小书场”等文艺演出和名师讲坛、文博市集等文化活动正被植入这里的夜市、夜秀、夜游场景,不断增强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古城内“公望·马宅”“日斜林西”“虞见唐宅”等依托老宅改建而成的主题民宿各具特色,不仅成为唤醒古城活力、推动产业更新的成功实践,更补齐了主题精品酒店和夜间经济的短板,助力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常熟充分发挥老旧建筑优势唤醒古城活力
唤醒“沉睡资源”,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常熟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历史街区整理更新为抓手,加快形成“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复合型发展模式。一批老街区、古建老宅、工业遗存焕发出了全新的文化活力。
古城墙遗址、赵园·曾园、笛在月明楼、石梅园、赵用贤宅……走进西泾岸历史文化片区,风雨斑驳的白墙、爬上屋檐的枝蔓、高低错落的老民居,处处留有时光的印记,流淌着古城和谐安宁的气息。
2020年起,常熟启动历史街区整理更新试点,在江苏省首创提出了“房屋使用权集中”概念,以“绣花”方式推进古城蝶变。“房屋使用权集中”率先在虞山街道和琴川街道试点,目前共签订房屋使用权集中协议234户,涉及院落60余个。如今,占地2.4公顷的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已完成笛在月明楼、环秀居、沈石友宅等5个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修缮。随着街区业态的逐步引进,一处适合康养休闲、具有烟火气息的市井文化体验区正初现雏形。
说到城市更新,琴湖的蝶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23年6月,琴湖溪里花园城一期天幕区、滨湖区正式开业,一年里累计接待顾客超1800万人次,实现营收5亿元。2023年6月30日,3.5万平方米的二期北岸区开业,入驻的49家商铺中有6家苏州首店和11家常熟首店,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多元的商业和文化消费体验。同时,随着招商力宝医院投用、龙腾希尔顿酒店加速建设,琴湖区域这一“城市会客厅”的形象和功能也日臻完善。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