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44年来,在这一句句响亮的宣言中,全国劳动模范、江苏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奔小康,把蒋巷村从一个贫困乡村发展成为“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蒋巷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
蒋巷村从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人家,jue大多数住的都是泥土房、茅草棚。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该村人均年收入不到70元。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出任蒋巷大队大队长,面对千余亩贫瘠的土地和贫穷的村民,常德盛誓言,要带领村民们苦干加实干,让蒋巷村人过上好日子。1968年起,常德盛带领全村人民,凭借一根扁担两个筐,实施了旷日持久的治水治土系统工程,硬是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了一米,使昔日连年遭受涝灾的荒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随后,他们又通过放养绿萍增加田土肥力、合理密植等措施,使粮食亩产稳居苏州地区前列。直到今天,蒋巷村仍是江苏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zui多的行政村之一,蒋巷村大米还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常德盛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发展工业。1992年,常德盛带领村民开始探索走一条“立足一产、进军二产”富民强村新路子,他们创办了常盛轻质建材厂,迈出了“进军二产”的关键一步。如今,江苏常盛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的大型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已累计缴税2亿多元,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逾亿元,为蒋巷村率先实现小康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09年,蒋巷村经济总量超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1600元。
看到村民的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常德盛并不满足现状。他请来上海同济大学专家编制蒋巷村的生态建设规划,将全村分为居住区、耕作区、生态区和工业区,先后投入近亿元,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养花,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蒋巷村还开河疏渠、建桥铺路,重点打造常盛工业园、蒋巷生态观光园、农民新家园、村民蔬菜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并借助沙家浜等周边旅游风景区的辐射,开发了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新农村考察游、以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农业乡村游、以及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游。
2009年,蒋巷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00万元。
常德盛熟悉蒋巷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民。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是造房起屋、就业劳务,还是生病住院、子女入学,他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蒋巷村五组村民孙启华是常熟市支塘镇zui大的养猪专业户,他对记者说,“我是一个曾走过弯路的人,常书记一直鼓励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得知我想养猪,他主动给我出主意、盖猪圈、贷款买猪。碰到猪价下跌,常书记就耐心安慰我;下暴雨时,常书记又带人帮我家猪圈排水。现在,我家养猪规模越来越大,年产生猪1500多头。zui让我感动的是,2007年我女儿患上白血病,常书记在我女儿化疗zui关键的时刻赶到上海看望,还带来了慰问金。”
有一个故事一直让蒋巷村村民津津乐道。2000年10月27日,87岁的山西省绛县城关镇镇北村退休村干部赵光泉,手攥报纸从千里之外乘火车来到蒋巷村,他此行的目的是考证蒋巷村这个“幸福乡村”的实情。辗转3天3夜之后,赵光泉清晨6时30分到了蒋巷村,他看见的diyi幕是常德盛与村干部正在开会。老人激动地说,“不看不知道,我佩服你。有你这样的好干部,村民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你到底图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常德盛说,“老百姓讲做人要凭良心,我说,当干部要凭良心还要讲党性。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富民强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