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在路上丨春节期间这些技术创新项目不停步
系列报道《科技强国在路上》,今天关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项目。
从穿山越岭到过江跨海,盾构机是国民经济和建设的重大装备。作为盾构机“心脏”的主轴承,其研发是实现盾构机自主可控制造的zui后一公里。2022年底,我国科研团队研制出设计寿命超过10公里、具有国际水平的“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现在,科研团队又有了新目标。
春节期间,在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正在进行新一轮研发。他们瞄准的是设计寿命超过15公里的盾构机主轴承,以满足未来长隧道、大隧道盾构机制造的需求。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胡小强:15公里,意味着它可能要作业15000小时以上,时间长,对应着主轴承的材料,它的强度、韧性、耐磨性,都要更好。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李殿中:我们的轴承设计需要承担更大的载荷,更可靠。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年底,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设计寿命为10公里、直径为8米、重达41吨的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可承载的zui大轴向力为10的5次方千牛,约等于2500头成年亚洲象的重力,成为目前我国制造的首套直径zui大、单重zui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
中科院院士 李依依:我们是一级滚子精度的轴承,全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而且是高质量的从材料一直到zui终轴承的产品。
让盾构机主轴承的设计寿命从10公里提升至15公里,是新升级也是新挑战,所带来的研发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科研团队介绍,主轴承是盾构机的核心部件,类似于手掌的掌心,四周承载着刀盘,带动刀盘旋转实现隧道挖掘。为了实现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自主可控,科研团队十多年前开启了材料制备研发,将目光瞄准了稀土钢。然而,稀土钢在工业化生产时遭遇的难题,长期悬而未决,导致我国稀土钢的研发由热变冷。正是在这个几近冷藏的领域,研究团队经过大量的实验、计算,zui终开发出“低氧稀土钢”关键技术。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李殿中:我们发现稀土中含氧量高,导致性能波动。后来我们把稀土中氧含量降下来之后,把低氧的稀土加到低氧的钢里,性能就特别稳定。我们开发了低氧稀土钢,把稀土加到轴承钢里之后,它的拉压疲劳寿命提高了40多倍。
低氧稀土钢研发成功,让盾构机主轴承研发驶入快车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2020年中科院启动“高端轴承自主可控制造”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科研团队联合40多家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协同攻关。仅用3年,就突破了一级大型滚子精密加工技术。至此,从主轴承材料制备,到成套设计精密加工,均已完成,直径3米级到8米级的盾构机主轴承也相继诞生。直径3米的主轴承,已在沈阳地铁工程中成功应用。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李殿中:我们主轴承研制成功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国产化已经打通了zui后一公里。提供一个良好的范式,就是从材料出发,贯通技术链,从而实现我们高端基础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春节期间,我国制造的首套直径zui大、单重zui大的8米盾构机用主轴承,正在中交集团的苏州常熟厂房内紧锣密鼓进行装机测试,后续将装到16米级盾构机上,在过湖隧道工程中率先应用。盾构机用超大直径主轴承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高端基础零部件攻关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聚焦高端装备、能源电力、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科研团队解决了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需求,正在完成从“会做什么”到“要做什么”的华丽转身。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李殿中:我们研究的水轮机组的转轮,还有大的主轴,在白鹤滩水电站中应用。我们研究的15.6米的核电支撑环,在核电的重大装备中成功应用。
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电力银行”,能够在电力系统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助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建立。
春节期间,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团队正在开展全钒液流电池60千瓦电堆研发。相较于上一代已经在电站投入使用的30千瓦电堆,同样体积,其功率可提高整整一倍。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我们正在做液流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这样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系统的集成度、减少占地面积等,所以对整个未来电池产业化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先锋所说的“电堆”“电池”,完整名称是“全钒液流电池”,在电站中主要储存可再生能源所发的电量。这个“电力银行”长宽分别为134米、119米,在这个空间内安装700多个储罐,储罐中充满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充电时,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逆向转化,它就能放电来缓解电力需求缺口。采用该项技术的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2022年5月实现并网,10月底实现满负荷充放电,zui多可存放40万度电,以我国居民每日人均用电2度计算,该电站可供20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是我们全球首套,也是国家能源局当时批复diyi个国家级大型的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这个电站zui核心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接纳更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入网,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介绍,目前全球能源发展,正处于从高碳到低碳再到无碳的关键过渡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尤其需要全新的发电方式。在我国,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储量丰富,然而有风则动无风则止的风能,以及昼夜交替发电随起随停的太阳能,其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接入电网后,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特定的响应能力,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供电甚至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处在从新能源发电到用电的中间关键环节,以全钒液流电池为代表的储能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zui成熟、zui流行的一个选择。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我们对整个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到2030年、2060年将有大比例清洁能源发电,特别是可再生发电并网,对于解决这些不连续、不稳定的电力入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大的战略需求。
《“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首次由国家能源局与科技部共同编制,科技创新在国家能源格局实现根本性改变中,被提到全新的高度。围绕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中科院洁净能源先导专项集合了20多家能源领域研究所及大学优势研究力量,已突破55项关键技术,29套工业示范装置开工建设,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李先锋: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团队继续深耕储能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持续进步,持续推动百兆瓦级的项目的商业化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液流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李殿中:在新的一年里,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迎难而上,从材料源头出发,贯通技术链,推动我国高端基础零部件自主可控制造,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
(总台央视记者 张立雷 辽宁台)
【网络中国节·春节】传统广式过大年,zui富年味烟火气
【网络中国年·春节】年货zui好的味道,家人团聚的时光
国内游·再出发 元旦小长假近在眼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跨年旅行吧
省内游怎么才好玩,这十条精品线
出境游·再出发 唤起美好记忆,重回韩国旅游“圣地”
全国哪些景区旅游厕所值得点赞?广东两家景区上榜
2022自驾旅行报告提示:自驾出行用户多为收入稳定的上班族
国庆亲子游热度上涨,城市轻户外体验引领潮流
它是否能成为“年轻人的diyi辆混动车”——本田型格试驾
利刃出鞘,自主新能源车刺破高端天花板
试驾广汽本田全新缤智:“通透”之选
首搭激光雷达合创V09亮相2022广州车展
传祺M8宗师被货车前后夹击碰撞挑战成功
比亚迪全新高端品牌“仰望”正式发布 U8/U9亮相
联手雷蛇,合创V09 RAZER版会是你梦寐以求的移动电竞堡垒吗?
极狐全系车型参展2022广州车展
目标女性群体,北汽魔方“女神主题车衣”亮相广州车展
废弃食用油脂炼成柴油甘油和沥青
小天才T1平板电脑涉黄暴 城内专柜均已下架
国产抢先体验版游戏的AB面 试错还是“摆烂”?
《福尔摩斯:觉醒》重制版发布预告
商业新兵打出企业新版图 这个“二代”称“一代”是战友
戴口罩会二氧化碳中毒?哪有那么容易!
当大脑连上电脑 他还是马斯克吗?
逛元宇宙花市、水上围炉欢聚…2023广州备足“文旅年货”迎新春
推动数字赋能文学!省作协部署2023广东文学重点工作任务
岭南文史 佛山“冯了性”的故事:医武同源出良药,岭南再造益众生
考古新发现!广州南沙再现先秦遗址
走有广东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印发
推动数字赋能文学!省作协部署2023广东文学重点工作任务
祝贺!广东2件作品获中国文艺评论推优表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在《独立思考--李时平文集》即将付梓之际
新春走基层 “除夕的饭香回来了!”
【新媒体 民生】广州天河恢复堂食,六运小区烟火气十足
【美食】祛秋燥,这几款靓汤快快喝起来!
牛肉汉堡升级后有何新口感?这款汉堡给出答案
儿童在外就餐受哪些因素影响?中国营养学会相关报告发布
【美食】一果知秋!无花果甜蜜来袭
【美食】解锁夏日焖烧,就靠这道消暑“神盅”
阳澄湖大闸蟹将缺席市民中秋餐桌
相聚在雄安工地——四口之家的“反向团圆”
【新春走基层】广府西关年味浓,璀璨非遗齐绽放
“花潮”涌动年味浓 姹紫嫣红喜迎春
盘活潮菜老字号资源 汕头打造美食新名片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