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圈拓展声谷“朋友圈”
3月25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研发团队集中入驻,还有4个合作共建服务平台、8个声学科创项目签约落户研究院。当天,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国声谷”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苏州·中国声谷”基地、苏州市声学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科研载体揭牌。喜马拉雅“有声科技社区试点项目”启动,开展声学应用合作,树立有声应用典型。这是常熟经开区继去年举办“苏州·中国声谷”全球推介会以来,掀起的又一个发展热潮,为声学产业播下了高质量发展的“春种子”。
“‘苏州·中国声谷’建设是常熟贯彻苏州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全面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zui美窗口’的务实之举。”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说,常熟全力支持声谷建设,拿出zui优政策、用足zui好资源、提供zui佳服务,让更多优质人才和优质项目入驻常熟、落户常熟,打造声学产业头部集群,加快从“项目聚合”到“产业聚变”。
来到皓吉达声学部件项目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40台(套)生产设备正在抓紧调试中,室内装修工作也在冲刺阶段。项目预计在3月底完成1万平方米的厂房交付,5月底前将正式投产,一马当先走在常熟声学产业发展的zui前面。
皓吉达在声学及光学领域取得多项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专利,是苹果、华为产业链上游核心供应商,其生产的音圈马达半制品、支架线圈、空心线圈等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摄像头模组、震动马达、车载音响等领域,占市场份额的40%左右。“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年生产各类声学产品14.8亿件,年销售额预计超6亿元。”该项目负责人金腾芳介绍,声谷不仅有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扶持政策,而且有浓郁的创新氛围,对企业产品研发是一个利好消息。
在声学产业发展上跑出“加速度”,已成为常熟开局“十四五”的精彩华章。自去年声谷启动建设以来,他们深度对接南京大学、中国声学学会,持续加强与喜马拉雅、上海音乐学院战略合作,以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汇集顶尖人才,创新浓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苏州·中国声谷”着力打造的核心载体平台,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5700平方米核心办公研发载体装饰修缮工程已高效快速完成,同时制定《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章程》,明确研究院组织架构与薪酬体系。
在研究院不远处,9.4万平方米的声学半导体产业园整体建设虽未完工,但已经预定出一半以上的厂房。这里将抢抓声学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替代的契机,通过扶持培育打破技术垄断,努力将产业园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声学半导体科研高地。
不久前,在常熟经开区江南大道与扬子江大道交界处,声学大剧院打下了diyi根桩,一座“七溪通海”形态的建筑将拔地而起,为当地百姓带来非凡的声学体验。
江水奔腾,风起云涌。短短几个月,在长江之滨的这片热土上,人们见证了声谷从无到有、日新月异的发展巨变。
“面向全球招揽声学领域顶尖人才,规划建设材料声学、信息声学等研发中心,全年引进领军人才团队不少于10个,汇聚高层次研发创新人才200人;发挥各类产业载体作用,全年新增声学科创、产业载体面积不少于50万平方米;广泛开展科技项目招商,全年引进高质量科创项目不少于20个。”前不久,常熟经开区印发《苏州·中国声谷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了7项重点工作、29项具体任务、105项工作清单,以奋勇争先的姿态打造声谷。在105项工作清单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地谋篇布局声学产业发展的鲜明路径:通过集聚技术平台、金融资本、创新载体以及政务服务等要素资源,打造声学产业“创新生态圈”,满足各类创新企业、项目全方位的需求。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但越在复杂的情况下,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唯有在创新上下足功夫,才能将声学产业发展的桩基打深打牢。
“一颗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只有通过持续发力人才供给、平台支撑、政策支撑、资本汇聚以及城市环境等要素,大力营造创新成果孕育成长的创新生态圈,方能为声学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史红亮表示,以前搞开发区强调围着产业链延伸做文章,现在打造科技园区,必须要建立一个全要素集聚的“生态圈”,实现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信息通,才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成果前来转化。
在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4个服务平台中,国际声学项目概念验证中心将提供重大科技和人才项目立项前风险快速诊断等高价值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深科技产业转化培育服务以及深科技项目产业化服务和概念验证软件工具开发工作;国际材料声学检验检测中心将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家级官方检测资质的声学材料检测平台,提供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构建良好的材料声学使用生态。
常熟经开区还将联合上海银行、苏州银行等金融机构,落地声谷研发贷等信贷产品支持科创企业;与中金、中关村等优质基金合作,建立声谷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实施城市提质更新项目,落实授信额度,完成银团组建。与此同时,与国内头部运营机构合作建设高标准声学产业园区,全年预计盘活、新增声学科创产业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
创新缺什么就补什么!围绕培植适合创新发展的土壤,常熟经开区不断进行“碎片”集成,实现要素集聚!
3月1日,中科听海(苏州)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地声谷。该公司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海底地形测绘、海底成像等任务,研发了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和声学成像关键技术。未来,将在常熟经开区建立4条以上的专业化半自动生产线。
“在这里,我们不是单打独斗!”中科听海(苏州)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殷倩说,声谷其他入驻企业提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让公司效率突飞猛进。“以前都要自己来做相关的检测中心,现在在声谷内有相关的配套,不仅省去了我们自建的资金,也免于到外地进行检测的麻烦,可更好地专注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不仅是企业,科研项目团队也有同样的感受。“政策支撑、产业环境、城市功能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都是zui适合研究成果转化的‘理想地’。”来自加拿大工程院的专家在考察常熟经开区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年以来,常熟经开区加快声学产业项目招商,截至目前已对接声学产业项目40多个,已落地投资16.72亿元,主要集中在电声学、材料声学、声学半导体、声学检测等方面,将有效完善声学产业链发展格局,为声学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不难发现,苏州·中国声谷“朋友圈”越来越广的原因,是得益于常熟经开区精心营造的“创新生态圈”。当技术、资金、人才、服务、市场等创新要素聚合后,就会形成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创新生态圈”,不断拓展开放“朋友圈”,造就创新要素共生互助、聚合裂变的“能量场”!(李仲勋 韩雷)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