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逐新赛道产业:昆山、常熟等县域崛起南京新赛道数目居全国第六
7月19日,第二届中国(南京)新赛道大会举办,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理念进行了贯彻落实。
新赛道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也是前沿科技突破、技术创新的新领域,具有跨界、爆发式增长、海量市场、动态迭代、面向未来等特征,备受投资机构关注,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新经济的重要源头。
培育新赛道,发展新动能,已成为各地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以南京的实践看,已将新赛道产业定位成未来产业发展的抓手。到2022年底,南京已在6大新赛道实现产值约1400亿元,布局了40多个创新型研发机构。根据研究,目前在新赛道培育城市的竞逐中,南京新赛道数目位于全国第六,列江苏diyi。
新赛道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长城战略咨询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新赛道体系报告2023》(下称《报告》)显示,2023中国新赛道体系在原有商业、民生、社会、数字、产业、科技六大方向以及21个主赛道、80个新赛道的基础上,扩容至25个主赛道、98个新赛道。
不过,并非出现一个新事物、新方向就可简单命名为新赛道,有增有减其实是发展中的常态。与此前相比,新增未来汽车、物联网、元宇宙、能源科技4个主赛道,新涌现脑机接口、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太空探索、虚拟数字人等19个新赛道,合并调减1个新赛道。
从推动新赛道诞生的动能看,前沿技术突破、集成应用、跨界融合推动新赛道体系演进,体现为六大趋势:一是渗透,数字技术向产业、科技方向持续渗透,数字产业化进程加速;二是演进,科技、产业、数字、商业四大方向的潜在独角兽成长为独角兽;三是迁移,科技进步、政策升级催生重大战略需求,牵引新赛道横向平移、纵向升级;四是升级,赛道发展呈现动态性,通过迭代更新和裂变增长形成主赛道与新赛道;五是裂变,新赛道快速成长为主赛道,主赛道不断扩容裂变催生新赛道;六是成长,新赛道自发育、自成长,若干新赛道发育更加成熟。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长城战略咨询总经理武文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新赛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底层硬科技是真正的创新源动力,将催生更多富有科技感的新赛道;二是,虚拟经济等面向未来的高价值场景一旦突破实现爆发,即可涌现一批新物种企业,开辟若干新赛道;三是,绿色发展、太空安全等国家战略布局背景下,双碳、空天等领域的新赛道有望快速成长。
武文生认为,新赛道及其新动能的出现、辐射,超过了诸多研究机构的预计,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科教的重视、投入,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贯彻。
在此影响下,研究者们发现,新赛道已不是“大中”城市的专利,其空间更是表现为“城市群—引领城市—新兴城市—县域”的分布体系。
具体看,新赛道体系已覆盖15个城市群,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4大城市群分布较为集中,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新赛道表现zui为突出,涵盖新赛道数量zui多。
城市层面,北京、上海、南京等引领城市的赛道体系更为全面、成长潜能更大,但郑州、嘉兴、烟台等新兴城市在个别赛道显现出强劲的增长力。
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产业咨询总监郝坤对记者表示,新赛道下沉布局的特点很明显,诸如昆山、常熟、扬中、德清等县域新赛道呈现爆发,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新赛道体系的新生力量。
“这意味着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域对科创的高度重视,它们在产业链上补强等做法提升了大区域范围内的科创水准。”郝坤分析认为。
成为全国新赛道数目全国第六,南京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了与南京相适应的新赛道方向。”南京市科技局高新区管理处处长舒培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次是构筑新赛道培育体系,成立了首个市级未来产业促进中心,建立“新技术—新赛道—未来产业”培育机制。
除了市级层面外,另有多个条件较为成熟的南京高新园区在大会上还成立了未来产业促进分中心,试图寻找到更适合本地区的未来创新要素。
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一直在走“调高、调轻、调优”的路子,培育和引进新赛道产业可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据了解,过去的几年来,已有120多家新赛道企业与南京各地建立了广泛合作,或落地项目或有了上下游供应商。目前,南京将高新区体系的“一区十五园”作为新赛道培育的主平台和主阵地,以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形成了新赛道上“一园一产业、一园一特色”的基本格局。15个高新园区同时也是支撑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我们走出总部外的diyi家客户在南京,所以就在这里投资了全资子公司。”来自北京从事工业互联网的王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在宁子公司已有100多人在工作,大部分是来自本地的研发人员,可以透过南京辐射长三角。
另一家从事货运自动驾驶事业的王先生也表示,其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里程已超过200万公里,所用车辆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本次参加大会有投资意向,更看中了南京在科教人才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
从大会现场新赛道企业与高新园区的项目签约看,项目背后的投资企业多为独角兽,有着不错的融资水准。“新赛道领域很多研发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市场化,但对减少进口依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义重大。”一家致力于推动量子信息与智能技术的产业化企业的CEO金先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庆幸的是,长三角很多地方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
舒培浩认为,下一步必须要发挥好各个未来产业促进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区联动的新赛道培育生态,赋能联动15个高新园区,聚焦优势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南京“新赛道之城”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