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芦荡村:将生态与自然深嵌于乡村发展中
秋收农忙时节,走进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百果飘香,鱼肥蟹美,一派充盈模样。鱼塘蟹池旁,穿插着宽整适宜的村中路面,不断焕新着人们对于农村面貌的印象。
田园诗画与现代基建的有机结合,是芦荡村在“强富美高”框架内,因地制宜探索出的独具特色和内涵的现代化形态。如今,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敞、环境美丽、乡风文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芦荡村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幸福家园。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整体风貌,让村庄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芦荡村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村道改造,通过拓宽路面让往来交通更加便捷,并在全域主干道路组装太阳能路灯。
“以前,村里的各种网线东拉西扯,盘根错节。现在经过弱电线路整治,站在大街上基本看不到网线了,村里焕然一新,心情也更舒畅!”芦荡村村民说。据悉,现在的芦荡村采用架空敷设电缆,入户线路采用埋地敷设,结束了村中电线杆的“存在史”。
而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中,“村里实行垃圾分类,运用定时、定点、定人监督的工作模式,对日常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同时我们将污水均接入城镇管网,实现雨污水分流。”芦荡村党委书记张忆妍有着明晰的规划。
作为一个依托水域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渔业产业的村庄,芦荡村建有雨水管网,有效地将雨水以自然排放的方式回归周边水系,形成清洁性的水域保护和水系循环,“鱼米之乡”重回高品质自然澄澈。
芦荡村村如其名,四周是密密匝匝的芦苇荡。昔日的抗日战场,现已成为红色教育大课堂。作为《沙家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芦荡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把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张忆妍介绍,芦荡村以旧修旧地修复了新四军养伤处、阿庆茶馆,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闲置的八仙桌、门板、柜子、床等本土特色材料进行修建,并四处搜寻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旧农具、老物件打造景观小品和氛围装饰,体现芦荡村地域特色。
以沙家浜的红色IP为载体,芦荡村形成以“一点红”带动“一片红”的工作效应和社会效益,整合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开设芦荡学堂。同时,设计了系列形象IP,再加上乡村研学项目、红色村系列文创产品等,仅今年“七一”就接待游客21批次,创收近30万元。
“讲好芦荡村的红色故事,是我这辈子zui重要的事。”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原馆长、78岁的徐耀良是土生土长的芦荡村人。他说,在芦荡村,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讲上一段红色故事。据了解,芦荡村专门培训了一批涵盖不同年龄段、熟悉村情村史、擅讲红色故事的群众宣讲员和乡土专家,针对不同团队推出特色讲解。今年以来,芦荡村累计有3000多人次参与各类志愿宣讲和服务。
“我们还积极引入乡贤、大学生等群体,引导支持他们共同参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商赋能,在红色产业里找准方向、丰富业态,在推广与策划上下功夫,挖掘流量密码,全面激活红色文化,创建具有内生动力的红色产业资源。”张忆妍介绍。
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的芦荡村,超过五分之一都是河浜纵横的水域,属典型的江南水乡。近年来,依靠天然的资源禀赋,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芦荡村通过引入“互联网+”模式,以新“赛道”加速促进传统diyi产业的发展,扩大品牌效应,建立产业衍生链条。
“以前我们就是养虾养蟹来卖钱,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到市场去卖,还可以在网上卖。有的村民还开民宿、开饭店,收入比以前高多了。”村民刘大姐乐呵呵地说。凭借临近沙家浜风景区的地理优势,村民把自家的水产养殖和旅游农业结合起来,自发地形成小型产业链条,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鼓足了“钱袋子”。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定位”,芦荡村还下了大成本,陆续引进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甲鱼等品种,提升渔业养殖的档次,拓宽社员致富的途径,先后培育出“金毛铁钳”“阳鳌”“菊黄”“水中行”等多个知名品牌,注册了“华鳌”生态蟹商标并牵头制作蟹产品包装盒,打响了沙家浜水产知名度。
“在守正创新中,带领小农户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曹建新是村里的水产品养殖大户,他将自己的成功养殖经验传授给周边农民,带动大家增收致富。曹建新介绍,村里主动牵线搭桥,借助市镇水产技术专家的力量,助力养殖户有序推进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提升,提高一村一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芦荡村从实际出发,通过整合升级现有农村建设发展工作和项目,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和乡村发展多元路径,打造出一条“生态治理、发挥禀赋、服务家乡、引贤纳士、多元产业”的振兴之路。(邱麦 报道员:沙文渊)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