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深耕人才沃土筑强高质量发展“磁力场”
常熟,地处长三角腹地,东倚上海,南接苏州,西邻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每天与上海之间有百余次列车往返,民营经济活跃,是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沃土。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形象地描绘了常熟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形态,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全国首批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标签显示出常熟优美的生态环境。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3000年文明史、1700年城建史的常熟,自古崇文重教、名人辈出,被誉为“状元之乡”“院士之乡”。超26万市场主体、41家世界500强企业、近10万高技能人才和50万熟练工人,共同支撑起常熟深厚的产业基础。
如今的常熟,以其开放的视野和对人才的渴求,吸引着全球3200多家企业在此驻留,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投资人和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常熟的“城市合伙人”,在虞城大地书写着属于他们与城市共同的故事。
几年前,央视《大国重器》栏目曾将镜头对准过一家常熟企业——江苏亨通海洋光网系统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在马尔代夫海域,只用33天,就铺设完成了世界zui长单根无接头海底高速光缆,总长1115公里,连接马尔代夫6座主岛,推动马尔代夫由2G时代进入4G时代。
该企业在深海施工领域攻克了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及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突出的是,企业目前聘有11位两院院士参与加快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
近年来,常熟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声学、生命健康、数字经济五大产业,UW C+创新岛、人工智能产业园、中挪(北欧)产业园等一批载体迸发活力。
同时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的常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四。虽然是县级市,但GDP近2700亿元,超过长三角地区四成以上地级市(长三角37个地级市,超过其中15个)。
区域内聚集了捷豹路虎、丰田全球zui大研发中心、中交天和、波司登、龙腾特钢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2021年,常熟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511.43亿元,同比增长16.9%。
2020年,常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达17%,产值占常熟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随着总投资183亿元立讯项目的投产,常熟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正迎来新一波强势增长。
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苏州(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全球319个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华为云、浪潮、欧软等知名大平台服务商来常参赛。
与南京大学合作打造、被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的“苏州·中国声谷”,正在成为覆盖产业、城市、生活的创新生态圈、示范区、孵化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目前已落户立讯、臻芯、地球山等38个声学项目。“十四五”期间,声谷将有望打造为中国乃至世界声学产业发展的“引擎”、全球领先的声学科技创新“尖点”和人才“高地”。
不止是声谷,常熟还集聚了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上海交大常熟科技园、同济大学常熟科技园、南京大学生态研究院等校地合作平台,成为常熟经济发展强大的智力驱动。
在常熟的氢能源汽车产业园里,集聚了重塑、治臻、擎动等氢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常熟打造国内领先的氢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制造高地和示范应用基地的产业基础。2021年材料产业产值较前一年增长49.8%,氢汽车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三。目前,常熟已基本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
从15—30天缩短至1天,在创新驱动下,常熟的千亿级传统产业也迎来蜕变。作为常熟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常熟的业处在转型过程中。常熟企业贝塔科技自主研发的C2M柔性制造平台,一端对接百万级用户,一端对接数十家智能工厂,平均库存周转率提高8倍、人力资源效能提高3倍,给该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
目前,常熟全市已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43人,98.5%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全市27.6%的“瞪羚”企业和87.5%的“独角兽”企业由领军人才创办,并占据了高成长性企业和上市培育库入库企业的近一半。
“十四五”期间,常熟将投入不少于100亿元,打造一批国际一流创新载体,并推出一批专业产业园,作为小而精、小而强、小而新的科技创新类项目、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配套空间。
常熟和上海相距不足100公里,两地历来交往密切,上海市内甚至曾设有“常熟区”。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上海大型国企的工程师、老技工在节假日到常熟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即所谓的“星期天工程师”,是常熟“碧溪之路”崛起的一大技术支撑。
今年7月,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常熟(虹桥)国际人才港正式启用,该人才港距离上海虹桥火车站步行仅10分钟,是常熟加强与上海产业联动、科技联创、设施联通所进行的协同创新实践。
借“巢”栖“凤”,飞地引才,作为常熟企业的“研发中心”“引才窗口”,常熟(虹桥)国际人才港正在加速高端人才、项目资源导入,对接沪上优质人才资源,成为人才到常熟创新创业的“下一站”。此外,常熟还相继布局常熟(北京)创新中心、昆承湖沪苏协同创新中心(位于上海紫竹科技园)、西安人才创新港等人才飞地,延伸引才触角。
位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核心地带的常熟,紧邻上海浦东、虹桥、苏南硕放三个国际机场,沪苏通、南沿江、通苏嘉甬三条高铁线在辖区内交汇。市内高架里程超70公里,一小时可达上海浦东、南京、杭州,区位优势明显。
常熟也是长三角区域创业投资热土。山水入城、城野相依,“青山入廓、三湖簇拥”的自然形态造就了常熟得天独厚的宜居环境,虞山下,一碗面、一盏茶的悠闲雅致是常熟市民的生活方式,在昆承湖、尚湖畔,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运动赛事让各地人们更加了解常熟。
在对接上海方面,近年来,常熟市与上海在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深入合作,共建学校、成立医院联盟、共建漕河泾常熟绿洲芯城、临港常熟科技产业园等,并与中国商飞、喜马拉雅等一批头部企业开展了创新合作。
企业是创新主体,人才是发展核心,城市的经济活力离不开人才的贡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有十分具体的优惠政策。”在常熟生活、工作乃至安家的人才“真真切切有‘被需要’的感觉。”
“我们坚持将zui优质的政策留给企业,把zui崇高的礼遇给予人才,来常熟创新创业,政策‘千金一诺’,激励‘不拘一格’,礼遇‘首屈一指’,效益‘更胜一筹’。”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表示,常熟为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认定资助、再支持、上级配套等多种方式,实现国家、省、苏州、常熟各级项目支持全覆盖。
今年5月,常熟市出台人才新政15条,给予人才zui高25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青年人才zui高5万元一次性落户(租房)补贴、3年内建设1.2万套人才公寓……一系列举措打通了影响创新创业的堵点、安心安身的难点。人才新政明确,本科、高技能人才及企业引进的各类重点技术工人随迁子女“百分百”保障义务需求,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百分百”优先保障各学段优质学校。
常熟还设立15亿元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优质项目、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通过常创股权投资基金、新动能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强化“人才投”;打造“常易融”金融服务,推出zui高企业5000万元、个人100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并在苏州市内率先推出“苏银人才贷”,为48家人才企业授信9.2亿元。
此外,常熟加大人才扶持,给予zui高5000万元的项目综合扶持、zui高600万元的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以及zui高15万元的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此外,每年拿出2000套安居住房房源、1000个公办学校名额满足人才需求。
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常熟聚焦产业导向、强调项目为王,通过“双招双引”,每年组织举办引才活动30余场,邀请海内外嘉宾来常考察对接超过500人次,人才项目落户储备超过130个。
一批适合创新创业的特色产业园区,分布在各个开发区和乡镇,总建筑面积超700万平方米,适用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能满足不同创新创业者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常熟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0.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3.37万人,累计引育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743人,近三年新增参保大学生近6万人。
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方面,常熟推进“不见面”办理事项占比达95%以上,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限时办结”,并专门开设“长三角一体化”窗口,实现事项跨区域通办。
随着一大批数字科技项目入驻,依托金融数据中心为互联网企业配套的城铁片区,正在成为“数字人才”集聚区。目前,常熟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密切商贸往来,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常熟投资3200多家企业。围绕产业链拓展、供应链优化、创新链升级,常熟逐渐集聚了一批优势创新资源项目,人才企业正逐渐形成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的强劲动能。
常熟立足全球视野,倾心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人才归谷。归谷聚焦科创引领,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苏州乃至全国领先的海外引才示范样本,成为海外回流人才创业优选区、产业创新集群集中承载区、苏州高品质人才社区的重要组成片区。
归谷南翼UWC+创新岛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和昆承湖自然生态禀赋,打造以总部经济、、“研发+服务+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示范区,引领常熟城市发展由“山-水-城”走向“产-城-湖”。归谷北翼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分区规划,定制化设计、资源一站式配齐,以“高铁+飞地”贯通对外联系,以类海外环境设计营造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海外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驱动引擎、数字产业集聚平台。
依托全球海归人才中国中心和全球高校学联中国中心,常熟将构建全球引才网络,链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剑桥大学等15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人才资源,招引优质海归人才。
按照规划,3年内,将有100位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深耕国际市场的海归创业者和200位掌握先进技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海外创新人才在常熟集聚,并诞生50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企业。
此外,昆承湖“UW C+创新片区”,正在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未来将有一大批UWC(世界联合学院)校友、UW C资源回到常熟,形成创新产业的集聚效应。
目前,常熟全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近4000人,人数呈逐年上升并具有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持来华工作证的海外专家超千人。
连续举办十四年的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坚持高端引领,广泛汇聚人才、技术、资本、载体要素,已累计吸引超3000名全球高端人才携创新创业项目到常熟对接,落户项目近1000个,一批人才企业成长迅速,其中英华特、贝塔科技、聚复科技、英特模、一径科技等已成长为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常熟古称“福地”,侧重的是以资源禀赋为支撑的、生产生活的“风调雨顺”,如今正在聚力打造全国“人才福地”,后者更加侧重以综合实力为支撑的、发展环境的“风调雨顺”。
同时兼有现代城市“快”节奏和宜居小城“慢”生活、历史名城“古”风韵和繁华都市“新”图景的常熟,也有创业发展的“高”平台,在创新和人才的加持下,常熟的未来让人们又有了更多畅想。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