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DOC
波罗波尔、2,3-二溴丁二酸、废弃物活性炭预处理、 溴化铵、溴化钾、溴酸钾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公示稿) 江苏沃德化工有限公目 录 1前言 1 1.1项目概况 1 1.2评价工作程序 2 1.3主要环境问题 2 1.4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2 2总则 4 2.1编制依据 4 2.2评价目的及工作原则 9 2.3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10 2.4评价工作重点及评价工作等级 13 2.5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15 2.6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规划 15 3 现有项目工程分析 35 3.1现有项目概况 35 3.2现有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39 3.3现有项目污染防治措施 51 3.4现有项目原辅料使用情况 61 3.5现有项目主要生产设备 61 3.6现有项目水平衡 67 3.7现有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68 3.8现有项目管理及运行情况 71 3.9存在的环境问题及以新带老措施 72 4本项目工程分析 73 4.1项目概况 73 4.2项目建设内容 73 4.3技改部分生产工艺流程 75 4.4物料及能源消耗 78 4.5主要原辅材料的性质 78 4.6主要生产设备 79 4.7污染源分析 81 4.8污染物排放“三本帐” 83 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85 5.1自然环境 85 5.2社会环境 88 5.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90 5.4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及评价 100 6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05 6.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05 6.2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13 6.3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114 6.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115 6.5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7 6.6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17 7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22 7.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122 7.2社会适应性分析 122 7.3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122 7.4社会影响结论 123 8 环境风险评价 124 8.1评价目的 124 8.2现有项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24 8.3现有项目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31 8.4结论 132 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33 9.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33 9.2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33 9.3噪声治理措施 135 9.4固废防治措施 136 9.5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37 9.6环保投资及“三同时”验收一览表 138 10清洁生产分析与循环经济 139 10.1产业政策相符性 139 10.2清洁生产分析 140 10.3循环经济分析 141 10.4结论及建议 141 1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43 11.1总量控制因子 143 11.2总量控制范围及控制目标 143 11.3排污总量核定 143 11.4总量平衡方案 143 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45 12.1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145 12.2工程带来的环境损失 145 12.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45 13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47 13.1施工期环境管理与监测 147 13.2环境管理计划 147 13.3环境监测计划 149 14公众参与 150 14.1方法和原则 150 14.2调查结果与分析 153 15政策、规划相符性与厂区选址合理性分析 160 15.1建设项目与规划相容性分析 160 15.2项目对环境(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161 15.3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162 15.4结论 162 16结论与要求 163 16.1结论 163 16.2要求 167 1前言 1.1项目概况 江苏沃德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常熟市海虞镇福山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占地46666平方米,现有员工人是以溴素为主要原料的溴化工产品的科研、生产、贸易基地。该公司部分精细有机溴产品,目前在中国属独家生产,部分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2003年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获得ISO140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该公司现有项目“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20600吨项目”环评于2010年10月获得苏州市环保局批复(文号:苏环建[2010]250号);《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20600吨项目环境影响修编报告》于2013年6月获得苏州市环保局批复(文号:苏环建[2013]151号)“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20600吨项目”于2014年3月通过苏州市环保局验收(文号:苏环验[2014]35号),正式投入运营。 沃德公司现有项目主要生产溴化物及溴酸盐无机溴化工产品和精细有机溴化工产品,年20600吨。同时,还进行水处理化学品的储存和经营(原料为密封桶装,不进行分装),具备相应的储存和经营条件。丙酰溴乙酰溴溴乙烷溴丙烷溴丁烷二溴海因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对产品的特殊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沃德公司拟购置真空旋转干燥机、板框压滤机、溶解釜等设备,其他公用设施作适应性调整,在不增加产品产量,不改变生产工艺及原料的前提下,对波罗波尔、2,3-二溴丁二酸、废弃物滤渣预处理、溴化铵、溴化钾、溴酸钾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本技改项目已经取得了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的备案通知书(备案号:8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项目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江苏沃德化工有限公司委托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即认真研究该项目的有关材料,并进行了实地踏勘、调研,收集和核实了有关材料,在环评工作期间对项目建设所在地区进行环境现场监测,污染源类比分析,资料调研、模式计算、环保措施论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按照“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新带老”的要求,提出控制污染的对策措施,编制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2评价工作程序 1.3主要环境问题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和项目拟建地的区域环境特征,此次评价过程中主要关注废气和固废的产生和防治处理达标排放情况,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大气的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风险结论等。1.4报告书的主要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的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产业政策;各类污染物经治理在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满足周围环境功能规划要求;项目清洁生产水平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本项目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在区域内平衡后可确保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加;在做好各项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的风险值在可接受范围内。本项目在拟建地建设具备环境可行性。 图1.2-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2总则 2.1编制依据 2.1.1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年月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年月2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四号令,2012年7月1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领,2009年1月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令);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年12月1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年8月);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6-1995);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2001年12月17日; 《国务院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 关于印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0]113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试点省份的函》(环办函[2011]821号);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04号,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2年10月; 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2]130号); 《国务院关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批复》(国函[2012]146号);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31号,2013-05-24实施);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环办[2014]30号); 《关于印发
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 2.1.2地方法规和文件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2013修订); 关于修改《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年本)》部分条目的通知(苏经信产业[2013]183号);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年12月17日修订); 《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人民政府,2003年3月); 《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江苏省环境保护局,1998年6月); 关于修改《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决定修正(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自2012年1月12日起实施);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12年1月12日修订); 关于修改《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通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1号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1993年省政府38号令); 《江苏省危险废物管理暂行办法(修正)》(1997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固体废物内容编制的通知》(苏环办[2013]283号); 《关于对执行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意见中有关事项的复函》(苏环函[2013]84号); 《关于切实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的意见》(苏环规[2012]2号); 《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理办法》(江苏省环境保护局苏环控[1997]122号文); 《关于开展危险废物交换和转移的实施意见》(苏环控[1998]122号,江苏省环境保护局);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明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权限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93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06]92号); 《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苏政发[2006]155号); 《关于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管[2006]98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07]97号);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09]49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9]69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平衡方案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苏环办[2011]71号); 《省环保厅转发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列为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试点省份函的通知》(苏环办[2011]250号); 《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苏环规〔2012〕4号);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8]85号);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13]11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重金属污染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苏环办[2011]177号); 《关于当前全省环保系统进一步做好服务经济发展工作的意见》(苏环办[2008]48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化工行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苏环办[2014]3号); 《关于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苏环办[2014]104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指南的通知》(苏环办[2014]128号); 《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版); 《关于做好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实施工作的通知》(苏环控[2008]4号); 《关于印发苏州市当前限制和禁止供地项目目录的通知》(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节约用水条例》(2010年3月22日起施行)。 2.1.3采用评价技术导则的名称及标准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1),国家环境保护局2011年9月1日发布,2012年1月1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 2.3-1993),国家环境保护局1993年9月18日发布,1994年4月1日实施;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年12月11日发布,2004年12月11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环境保护部20年月日发布,201年月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环境保护部201年月日发布,201年月日实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HJ19-2011),国家环境保护部2011年4月8日发布,2011年9月1日实施;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05年5月。 2.1.4有关文件及资料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12; 《关于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书的审核意见》(苏环审[2013]142号); 项目申请报告;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的备案通知书(备案号:85); 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2.2评价目的及工作原则 2.2.1评价目的 通过对项目建设与区域环境规划兼容性分析,分析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的可行性;通过项目工程分析、清洁生产分析分析项目采用工艺的清洁生产程度;从技术经济角度论证项目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通过对项目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项目影响程度;核实拟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析其取得排污指标途径,从总量控制角度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在拟建地建设的可行性,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审批依据,为项目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2.2评价工作原则 ⑴将“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作为本次评价工作总的工作原则,加强工程分析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⑵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工程分析,计算项目生产过程中 “三废”的产生及排放量,并预测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 ⑶依据常熟市的总体规划,并充分利用近年来项目所在地取得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开展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结果客观真实,为项目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切实可行,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 2.3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2.3.1评价因子 根据对工艺流程及“三废”排放状况的分析,本报告确定的评价因子如表2.3.1。 表2.3.1 本项目评价因子确定表 现状评价因子 影响评价因子 总量控制因子 大 气 SO2、NO2、PM10、非甲烷总烃考核因子为 地表水 pH、、 / 控制因子为COD、总磷、氨氮,考核因子为SS 地下水 pH、、硫酸盐、、氨氮 / / 噪 声 等效A声级 等效A声级 / 固体废物 / /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土壤 pH、总铜、总铅、总汞 / / 2.3.2环境质量标准 1、大气 本项目所在地为常熟市规划的化学工业园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根据规划本项目所在地大气环境功能为二类功能区,该区域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各因子标准限值见表2.3.2-1。 表2.3.2-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污染物 名称 浓度限值(mg/Nm3) 标准来源 1小时平均 日平均 一次值 SO2 0.5 0.15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NO2 0.2 0.08 / NOx 0.25 0.1 / PM10 / 0.15 / 非甲烷总烃 / / 2.0 参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 甲苯 / / 0.6 前苏联居住区大气污染物zui高允许浓度标准 HBr / / 0.034 根据前苏联生产车间zui高允许浓度值推算 2、地表水 本项目所地主要水域为长江常熟段,该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质标准限值,项目所在地的望虞河、福山塘及崔浦塘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限值,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2-2。 表2.3.2-2 项目所在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名称 标准值(mg/L) 依据 Ⅱ类 Ⅲ类 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高锰酸盐指数 ≤4 ≤6 COD ≤15 ≤20 BOD5 ≤3 ≤4 DO ≥6 ≥5 氨氮 ≤0.5 ≤1.0 总磷 ≤0.1 ≤0.2 SS ≤25 ≤30 水利部SL63-94(试行) 3、声环境 本项目位于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根据当地的声环境功能规划,拟建项目所在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2-3。 表2.3.2-3 声环境质量标准(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依据 3 65 5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地下水:地下水水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分级评价,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2-4。表2.3.2-4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无量纲) pH 总硬度 溶解性总固体 硫酸盐 氨氮 高锰酸盐指数 Ⅲ类标准 6.5-8.5 ≤≤1000 ≤250 ≤250 ≤0.2 3.0 1.0 1.0 Ⅳ类标准≤550 ≤2000 ≤350 ≤350 ≤0.5 10 2.0 5.0 5、土壤 本项目所在地土壤环境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标准限值进行分级评价,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2-5。 表2.3.2-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kgpH 汞 铬铅 铜锌 标准值 >7.5 ≤≤250 ≤350 ≤100 ≤300 2.3.3污染物排放标准 ⑴废气排放标准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功能规划要求,本项目烘干产生的废气参照执行,具体见表2.3.3-1。 表2.3.3-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 标 准 限 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依据 zui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zui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排气筒高度(m) 浓度 (mg/m3) 监控点 15 2 / 前苏联生产车间zui高允许浓度 ⑵废水排放标准 项目废水经厂区预处理后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接管执行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项目废水经园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排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其中COD、氨氮、总氮、总磷执行《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T1072-2007)表1中污水处理厂Ⅱ标准。本项目废水排放标准具体限值见表2.3.3-2。 表2.3.3-2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项目 pH COD SS NH3-N 总氮 TP 氟化物 含盐量 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6~9 ≤500 ≤400 ≤25 — ≤4 20 ≤4000 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 6~9 60 20 5 15 0.5 10 / ⑶噪声 拟建项目位于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根据声环境功能规划本项目投产后厂界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限值,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3-3。 表2.3.3-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3 65 55 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标准限值见表2.3.3-4。 表2.3.3-4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 dB(A)) 类别 昼间 夜间 限值 70 55 2.4评价工作重点及评价工作等级 2.4.1评价重点 根据本项目的特征,本报告确定评价工作的重点为:现有项目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本项目工程分析、污染防治措施、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环境风险评价。 2.4.2评价等级 ⑴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次环评只对项目废水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利用污水处理厂的环评结论进行水环境影响分析。 ⑵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①判别依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别依据见表2.4.2-1。 表2.4.2-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依据 评价工作等级 分别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
污染源距厂界zui近距离 ②等级确定 根据本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为主要污染物,计算每个污染源的zui大落地浓度的距离和zui大落地浓度。根据大气导则(hj2.2-2008),运用screen3模式确定评价等级,分析如下: 一、有组织污染物: ①zui大占标率pi值为0.%; ②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距离d10%二、无组织污染物: ①zui大占标率pi值为0.0%; ②hbr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距离d10%m。 综上,本项目有组织排放的和无组织排放的zui大占标率均<10%,因此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确定三级。 ⑶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位于区域化工用地内,所在区域噪声功能区执行划《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本项目建成前后噪声增量不大,在3db(a)以下,建成前后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规定,本项目噪声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⑷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水环境》hj 610-2016)中规定:评价工作等级。 对照hj 610-2016)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为敏感导则分级判据,确定评价等级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i类项目 ii类项目 iii类项目 敏感 一 二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⑸风险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规定,本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重大危险源,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2.5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2.5.1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周围环境特征, 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见表2.5.1。 表2.5.1 评价范围表 评价内容 评价范围 区域污染源调查 重点调查评价范围内的主要污染企业 大气 以项目建设地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半径为2.5km的圆形区域 噪声 建设项目厂界外m范围 地表水 长江:自长江崔浦塘口上游500m,至长江常熟市第三自来水厂取水口,全长约20km。望虞河、福山塘及崔浦塘:长江河口段。 地下水 以项目建设地为中心周边20km2范围 风险评价 距离源点3公里范围内 2.5.2环境敏感保护区 环境保护目标及控制要求见表2.5.2。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见图2.5.2-1。 表2.5.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名称 方位 距离(m) 规模 功能 空气环境 朱家村 s 1000 2950人 gb3095-1996二级标准 邓南村 s 1200 200人 沈家湾 sw 1400 90人 水环境 望虞河河口 下游 2800 中河 gb3838-2002ⅲ类标准 福山塘 w 7300 -- gb3838-2002ⅱ类标准 长江,常熟市第三污水厂取水口 下游 19600 — 声环境 厂界 周围 厂界外1m — gb3096-2008 3类标准 生态环境 望虞河(常熟市)清水通道维护区 紧邻园区东边界 二级管控区为望虞河及其两岸各1000米范围 本项目不在望虞河(常熟市)清水通道维护区范围内,距二级管控区zui近距离约 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 紧邻园区东边界 二级管控区位于长江常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以北,北至常熟与南通市界。 本项目不在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距离二级管控区zui近距离约km 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 园区排污口下游8km 一级管控区为一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0米,向对岸500米至本岸背水坡之间的水域范围和一级保护区水域与相对应的本岸背水坡堤脚外100米之间的陆域范围以及应急水库。 二级管控区为二级保护区,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2000米、下延500米的水域范围和二级保护区水域与相对应的本岸背水坡堤脚外100米之间的陆域范围 本项目不在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距其zui近距离约km 2.6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规划 本项目所在地为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园区位于常熟北部,濒临长江,其前身为江苏省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2001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政复[2001]129号),在原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氟化工园正式成立后,仍延续了原《江苏省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发展规划》确定的以氟化工为主,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氟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医药化工的发展方向。 2008年7月,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号召,经常熟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常政发[2008] 56号,见附件),在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增挂“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amip)”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体制。 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北面与张家港交界;东面以望虞河口西岸折向长江堤岸,至崔浦塘到福山闸为界;南面以沙槽河为界;西面为福山塘往西折向福山农场灰场堤坝,与张家港交界;园区规划面积共8.95平方公里。包括原江苏省环保厅批复的一期2.97平方公里和二期2.07平方公里,以及南区扩区1.45平方公里和北区扩区2.46平方公里。其中福山塘以东、海平路以南、沙槽河以北、崔浦塘以西的1.45平方公里用于建设苏虞生物医药基地。园区定位为我国重要的氟化学工业的生产、研发基地和长三角特色鲜明的创新型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新材料的高科技园地,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园区规划主要发展氟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新材料行业。常熟市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图见图2.6-1。 2.6.1 城市总体规划与江苏新材料产业园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于2011年8月16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苏政复[2011]51号)。该规划将城市的功能性质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城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定为东北部和北部,其中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所在地区的发展方向是以轻工、电子、精细化工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一类工业。 目前,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具体情况如下: ⑴道路交通情况 5.04平方公里道路框架已基本建成。已建的主干路为“三横两纵”的方格网格局,其中,“三横”为海康路、海安路、海丰路;“两纵”为福港路、盛虞大道。 ⑵供水系统情况 园区供水以常熟市区域供水(常熟市第三自来水厂)为主,以园区自备工业水厂(海虞工业水厂)为辅。第三自来水厂水源取自长江江心中层,通过两条dn1000供水干管送至园区,供水量40万m3/d。其进水点在园区中路西端。在交点处设置加压泵站一座,保证园区供水压力为0.4mpa。园区自备工业水厂于2004年建成,已建成规模4万m3/d,取水口位于望虞河河口。完全可以满足园区所有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 区域供水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状,工业供水配水管沿园区内主要道路敷设。 ⑶排水系统情况 园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雨水:根据地形和道路坡向,划分汇水区域,沿道路布置雨水管道,分片收集,就近排入水体。目前园区内雨水管网覆盖率可达100%,保证排水畅通。 污水:区内各企业废水经预处理达接管标准后接入园区污水处理厂管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污水管网,经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园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海平路以南、海丰路以北、崔浦塘以东、邓市路以西,现已建成规模10000m3/d的处理设施,目前实际接管水量约5000m3/d,可满足园区企业的需求,污水管网已覆盖全部已建区域,入区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 ⑷供热系统情况 园区实施集中供热。主要由常熟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统一供给,该热电厂于2004年10月份开工建设,于2006年9月投入运行,总投资3亿多元,装机容量2.7万千瓦,目前已建成三炉两机(3×90t/h、1×c15mw+1×b12mw)的热电联供规模,供热能力为270t/h,目前园区实际用气量不到90t/h,可充分满足园区企业需要。另外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常熟三爱富氟化工有限公司和上海三爱富四氟分厂所用蒸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常熟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供给,另一部分由区内企业常熟欣福化工有限公司硫磺制酸项目余热回收产生蒸汽供给;其他企业所用蒸汽均由常熟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统一供给。 常熟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在园区有常压、次中压、中压三条供热线路,区内已建成供热管网27公里,管网已覆盖全部已建区域。 ⑸供电情况 目前园区拥有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6座,以满足入驻企业的需要。 ⑹供气情况 园区的气源为“西气东输”天然气,目前供应45000nm3/d,平均至少1000nm3/h,母管压力:0.4mpa,供气压力为1.6mpa,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压力。天然气通过dn400中压管沿海虞北路输送至海虞镇,镇区内次干管道主要采用dn300、dn200管道沿道路敷设。燃气管网走向定为路东、南侧,目前园区天然气管道总长超过16km,园区内天然气主管全部铺设到位。 ⑺消防情况 园区投资1100万元,占地15亩建成的一级消防站,目前已投入运行。 ⑻通讯情况 一期范围内通讯管网已铺设完成,二期内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相继入园。 2.6.2工业园环境保护规划内容 根据《江苏省常熟国际化学工业园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规划报告书》,其主要内容及其目前实施情况如下: ⑴水环境保护规划 针对园区长江段水环境容量的限制,水环境保护规划提出: 方案一(近期方案),排污口位置在崔浦塘下游500m处,入南水道江中1200m,尾水排放1.0-1.5万t/d;方案二(远期方案),排污口延伸穿过铁黄沙,尾水排入北水道,污水量6.0-8.0万t/d。方案二是zui终解决园区污水出路的可行方案。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控制在4.0万t/d,现已建成1.0万t/d的规模,目前园区污水处理厂实际接管水量约5000m3/d。 ⑵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工业园区周围、福山镇区域的居民、农作物种植区等。规划大气环境功能为《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 ⑶声环境保护规划 园区声环境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的3类标准。 园区声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建设布局、强化交通噪声防治与管理、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和控制工业噪声。 ⑷固废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目标:据分析,工业园近期固体废物、废液产生量为83514t/a,远期初步预测固废、废液产生量约为19万t/a。近期,工业园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8%,危险废物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远期,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危险废物处理率及生活垃圾处理率均维持在100%,固废及废液排放量接近零。 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是该园区固废环保规划的重点之一,规划的总体思路是“送出去与吸引进园相结合,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处置相结合”、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减量化、无害化、全程跟踪处理。 园区内企业的危险废物优先送往江苏康博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理,康博公司无资质处置的危废再送往苏州市范围内的其他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置。园内固体废物防治工程设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它负责园内其它一切公共废物集中处理事务,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废物鉴别及处理废水监测中心、废物中转站、焚烧中心、废物处理站等。另外,园区外还建立填埋场。园区危险废物焚烧中心选址在福山西侧的铜官山(靠近填埋场)或在园区内,安全填埋场选址在福山西侧的铜官山,现均未建成。 2.6.3 园区环评批复及落实情况 园区环评于2001年2月12日取得了江苏省环保厅的环评批复(苏环管[2001]23号)。园区环评批复及其批复意见落实情况见表2.6.3。 自2006年10月至今,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按照《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6〕121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11]108号文)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开展第三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21号)要求落实各项专项整治方案,进行开发区跟踪评价、编制园区回顾性环评,使化工生产企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并优化产品结构,严格项目准入门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化工生产企业。园区回顾性环评于2013年7月19日取得了江苏省环保厅的环评批复(苏环审[2013]142号)。表2.6.3 园区批复内容及其批复意见落实情况 批复内容 批复意见落实情况 (一)关于园区的总体设想和规划布局 对进入园区的生物化工、医药化工项目应慎重选择,避免引进污染难治理的或原料和产品对生物有持久性影响的项目。对氟化工项目进入园区,一要坚持“五高一低”的原则,即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技术档次、高附加值、高产品关联度和低污染;二要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即禁止引进生产ods的项目,限制新、扩建生产初级产品的项目,控制上、中游产品的生产规模,积极引进深加工产品项目。 目前入园企业生产领域包括氟化工产品生产、工程塑料生产、聚氨酯深加工及其它化工产品等,其中以氟化工项目占据主导地位,且围绕氟化工产业链和热电联产初步形成了园区的产业链网。 由于园区大部分企业属于外资或中外合资,从技术、设备、水耗、能耗等指标来看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不少;同时园区已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单位,其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持续降低。综合企业层面及园区层面总体上来说,园区清洁生产水平较高。 不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苏政办发[2013]9号)、《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苏府[2007]129号)、《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限制、禁止或淘汰的产业类型;符合《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府[2006]125号)要求; 所使用原料和产品不含《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推荐目录(修订)》、《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创建臭氧层友好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的受控物质和被替代物质。 在空间布局上,原料生产和上游产品生产装置应放在长江内堤与外堤之间的“北区”,中、下游产品生产装置应放在长江内堤与电厂灰管线之间的“南区”。 在环境管理方面,全区要实施iso14000标准,成为iso14000示范区。 新华化工、一统聚氨酯和三爱富中昊3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验收,中昊、阿科玛、大金等9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园区尚未实现全区实施iso14000标准的目标,与成为iso14000示范园区还有一定差距。 (二)关于园区周围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工业污染源治理 对园区外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合理调整,村民住宅要与园区保持适当的距离,农产品结构应以经济作物为主。 区域内居民实施了拆迁,区外居民住宅与园区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要进一步加大对园区周围现有工业企业和常熟电厂灰场的治理力度和环境管理的力度,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已实施。 续上表 批复内容 批复意见落实情况 (三)关于集中供热和控制低矮面源 园区必须实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站要选用清洁能源,锅炉选型和除尘脱硫要符合环保规定。 园区企业所需蒸汽由区外企业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统一供给。 对园区内外的现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低矮面源要制订计划、下达任务、逐一整治;对新的低矮面源要从严控制,要基本消除无组织排放,排气筒不宜多而分散,排气筒高度须达到国家标准或环评中规定的要求。 园区项目排气筒设置均符合国家标准或环评中规定的要求。 (四)关于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排放口的位置 园区内必须严格按照“清污分流”和“雨污分流”的原则布设排水管网。区内建设的综合污水处理厂应对园区内的各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后集中排放。污水厂的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预测的各类污水的水质、水量和特性,充分论证后予以确定,处理规模4万吨/日,应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建成,采用化学除氟+生化处理+消毒的组合工艺,现状处理能力5000吨/日,管网已覆盖全部建成区域,排口位于崔浦塘东侧500m,伸入江中距岸1200m的长江南水道中。 同意《报告书》建议的污水排放口位置,即:近期(污水排放量控制在≤1.5万吨/日)污水排放口位置定于崔浦塘下游500米、伸入江中距岸1200米的南水道之中;远期(污水排放量控制在≤4万吨/日)污水排放口位置要继续向江中延伸到铁黄沙以外的北水道之中。 (五)关于园区固体废物(废液)的处理、处置 《报告书》提出的“固体废物(废液)防治工程规划”基本可行,设计时尚需对实行“安全填埋”的废物类别进行筛选,尽可能减少填埋量,并对固体废物(废液)处理系统中的收集中转站、预处理中心、焚烧中心和安全填埋场等选址布局作进一步论证和优化。 园区对于固体废物采取了分类收集的办法,对于普通生活垃圾和商业垃圾通过所在环卫系统进行收集;普通工业垃圾根据其性质特点,一部分由环卫部分收集后进行填埋,一部分由废品回收单位进行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和处置。 (六)关于建立事故防范应急系统 为防止化学灾害的发生,除园区内的各企业各自采取防范应急措施外,园区内有必要建立事故防范应急的联动系统,组建相应的机构、制定严密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园区内外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定期演练。 园区已编制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和应急预案,基本落实了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并具有一定的运行可行性和有效性。 (七)建立园区内外环境跟踪监测体系 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建立立体动态监测体系”的要求,对园区内外环境(包括望虞河、常熟市第三水厂水质)进行跟踪监控,并纳入苏州市的环境自动监控体系。 长江及相关河流(福山塘,望虞河)重要断面均设置了自动监测站或监测断面;常熟市环境监测站对园区内所有的污染源均进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 园区大型企业与常熟市环境监测站联网,监控各企业cod监测仪在线数据并记录变化情况。 省、市三轮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园区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如下: 一、加快区域回顾性环评编制步伐 2013年委托环评单位编制了园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取得了江苏省环保厅的批复。 二、完成污水厂扩建工作 园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海平路以南、海丰路以北、崔浦塘以东、邓市路以西,远期规划规模4万m3/d,2007年6月建成5000m3/d的处理设施,2010年8月进行改扩建工程,处理能力从5000m3/d扩大到10000m3/d,扩建改造后采用“fenton氧化预处理+物化沉淀+水解酸化+a/o+活性炭深度处理”作为主体处理工艺,2012年7月该工程通过了常熟市环保局的验收。 三、探索中水回用新途径,全力推进生态湿地建设 计划建设园区生态湿地处理中心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微生物深度处理,探索工业废水利用新途径,提高污水厂中水回用率,实现节水减排,进一步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水标准,作为工业水厂的补充水源,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使园区企业、污水厂、工业水厂三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化工企业生产废水“微排放”的目标,实现园区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模式,zui大可能降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论证、已取得相关部门的立项批复,设计图纸正进行审核,下一步进行招投标工作,预计2013年年底工程竣工。 四、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监控 园区规划布点10台电子鼻,构建环境空气在线恶臭监控网络体系。目前,园区已引进了3台法国阿尔法莫斯公司(alpha mos)生产的rq-box电子鼻,分别安装在福山卡口、大富豪啤酒厂、福农煤灰厂,三个站点总投资150万元,形成三角形覆盖化工园区域的监测体系。监控系统可对h2s、nh3、tvoc、恶臭浓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网络直接接入园区响应中心平台,可根据气象数据及时追溯污染源头。目前园区已经投资100多万元,采购了3台电子鼻及1台小型气象站,分别在福山卡口、大富豪啤酒厂、常熟三爱富厂界各安装一台,可进一步提升园区的环境监管水平,实现环境空气在线恶臭监测及追溯功能,确保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稳定,监督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转。 五、严格项目“三同时”制度 一是严把审批关口。形成了与经发办、市环保部门联动机制。二是严把建设关口。按照环评规定及批复要求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的环境分类跟踪监管,努力实施从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要求及进度。三是严把验收关口。定期梳理符合验收条件的建设项目,加强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四是严把清洁生产审核关口。 六、进一步加强危废、固废的监管 严格按照环保部发布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对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转移联单制度执行固废处理。针对危废的管理,园区从产生、收集、暂存、转移、处置都有一套完善而严密的工作流程,所有产生危废的单位必须通过苏州统一的网上平台进行申报,根据填报内容各级环保部门再进行审核,通过转移联单在运输单位、处理单位之间进行流转。在转移及处置过程中严格审核运输单位、处理单位的资质,并做好了台帐记录。 七、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2012年省环保厅应急响应中心将新材料产业园纳入全省应急响应监控试点园区,计划在区内布设50个探头,目前已全部安装到位,实现了和省环保厅应急响应中心联网,实现省、市、园区管委会的三级在线监管。 编制园区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进一步了解园区周围环境状况、对化工企业产品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对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装置,潜在危险事故类型及发生、爆炸危险指数,毒性气体扩散潜在的危险性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估。特别对爆炸、毒性气体扩散造成的环境危害后果进行科学预测。以此加强园区和企业环境风险的日常防范;建立园区危险性物质数据库;《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于2013年4月通过了江苏省环保厅备案,备案编号为084。 八、居民拆迁安置工程 园区用地范围主要由海虞镇的福山片区和王市片区以及福山农场组成,区内原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于邓市、聚福、河口和福山4个行政村,除福山村外均有部分用地在园区范围内。园区自2001年以来,共对区域内391户农户进行了集中搬迁安置,居民主要安置在聚福小区、河口佳苑等集中居住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民集中小区。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中要求:“化工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并适当设有绿化带”。园区已于2013年底对园区规划边界500米范围内的1237户居民全部实施拆迁,拟安置位于海虞中心镇区的海福新城、丽都花园以及位于福山集镇区的聚福佳苑。 2.6.4 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情况 园区内各企业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经厂区处理达接管标准后排入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园区污水处理厂位于海平路以南、海丰路以北、崔浦塘以东、邓市路以西,远期规划规模4万m3/d,2007年6月建成5000m3/d的处理设施,2010年8月进行改扩建工程,处理能力从5000m3/d扩大到10000m3/d,扩建改造后采用“fenton氧化预处理+物化沉淀+水解酸化+a/o+活性炭深度处理”作为主体处理工艺,2012年7月该工程通过了常熟市环保局的验收。目前园区污水处理厂实际接管水量约5000m3/d,园区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能力能够满足园区企业的要求。园区污水管网已覆盖全部已建区域,入区企业污水接管率达100%。 2.6.5 园区现有企业简况 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现已有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滨江化工、华益化工、进尚化学、上海三爱富化工、新华化工、新特化工、欣福化工、江苏新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市制冷剂厂、常熟金陵海虞热电、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目前已建企业36家、在建企业11家、拟引进企业14家。 2.6.6 工业园风险防范体系概况 为了全面贯彻“安全diyi,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增强处理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的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园区公众的生命安全,zui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促进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管委会的要求,对园区的组织、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和应急处理指挥体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常备不懈和应急处理保障体系,努力使园区应急处理做到领导一体化,指挥智能化、决策科学化、保障统筹化、防范系统化,进一步增加应急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及构成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建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制订了“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应急救援预案”,2010年11月修订《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应急救援预案》。中心设立于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于2009年12月建成,并于2010年3月正式运行,并通过苏州安监局组织的验收。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将园区内的所有重大危险源企业和非重大危险源企业高危工段、危险罐区纳入监测预警,并提供突发事故后的区域应急救援。 中心将园区内的危险源企业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完成了企业危险源信息的普查申报登记和重点部位动态监测预警的工作,并配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先进的突发事故后果分析模型,为园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科学、完整的解决方案,简化了园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升了园区的安全生产的水平。 中心硬件系统包括大屏显示系统、图像监控监视器、电子白板、桌面会议系统、音响系统以及系统等,可供日常监管、会议使用,也可在突发安全生产事故时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结合中心软件,进行应急救援决策和远程应急救援指挥。 中心软件系统为中心系统的直观呈现部分,主要由危险源普查申报与动态监管系统、危险源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构成。 目前,已完成建设可在中心进行实时监测预警的有三爱富中昊、三爱富氟化工、大金氟化工、阿科玛、一统聚氨酯、新华化工、振氟新材料、金陵海虞热电、华益化工等重大危险源企业和高危工艺企业。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根据园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型及主要环境风险物质类别,园区环境应急处置机构应具有处理氟化氢、氧化物、液氯及易燃易爆物质泄漏、爆炸、废水处理事故的能力。因此,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中心为核心,依托园区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形成地方政府(上级)和企业(或事业)单位(下级)应急救援中心的三级联动应急救援机制。救援队伍的组建整合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新闻通讯等救援力量,在应急响应时,根据事件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组织系统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救援专业组组成。 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见图2.6.6-1。 图2.6.6-1 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环境应急救援指挥组织机构组成及职责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指挥中心成员。指挥中心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专业救援队,并向总指挥汇报,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具体组成如下: ⑴总指挥:园区管委会主任 ⑵副总指挥:园区分管安全、环保工作的副主任 ⑶指挥中心成员:园区党政办公室主任、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局长、园区派出所所长、园区消防中队负责人、海虞镇卫生院及福山卫生院负责人、以及供电、交通、海事、危险化学品企业和相关行政村、农场等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人员持证上岗率约为90%。 总指挥在接到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的报警后,决定启动园区环境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救援的相关部门(环保、消防、医疗、保卫、通讯、新闻等)做好应急准备,并负责应急救援的统一指挥。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决定是否请求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给予支援,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工作由办公室承担,其主要职责有: ⑴贯彻执行国家、当地政府、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环境安全的方针、政策及规定; ⑵调查、统计园区内危险物质和重点环境风险源,负责建设并维护园区危险物质和环境风险源等信息管理库; ⑶监督制定、审定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两级应急预案,要求企业(或事业)单位针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制定完善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并与相关部门共同评估企业(或事业)单位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实施应急预案,以确保环境应急预案所需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能够及时、迅速到达和供应; ⑷检查、监督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依据园区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建立(或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明确环境应急时各级人员和各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职责和任务,以便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⑸负责园区应急设施(备)(如堵漏器材、围堰、环境应急池、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救援器材和应急交通工具等)的建设,以及应急救援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的储备;检查、监督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应急救援设施(备)的日常维护和应急物资的储备; ⑹负责筹建并维护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专家咨询系统,建立专家名单及联系方式,并保持正常交流;在事件发生时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咨询工作。专家咨询系统应由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领域专家组成; ⑺负责组织预案的外部评审、审批与更新; ⑻定期组织园区及园区内各企业(或事业)单位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有计划地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培训,向周边企业、村落提供本园区有关危险物质特性、救援知识等的宣传材料; ⑼发动组织环境应急志愿救援组织,并制定与周围具有一定环境应急能力的大型企业、其他园区等的区域联防方案。汇总社会各种志愿援助组织以及区域联防组织的名称、电话、规模等; ⑽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天气预报等情况,为环保部门做出正确的预测以及指挥中心科学安排救援行动提供依据; ⑾在事件发生时,根据指挥中心指令,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件现场有关工作; ⑿负责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全面准确地掌握事件状况,提供动态信息,经总指挥同意后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园区各级领导报告事件和应急救援进展情况,并负责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⒀负责传达落实园区应急指挥中心、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关于应急救援的指示和批示; ⒁负责应急队伍的调动和资源配置; ⒂负责应急状态下请求外部救援力量的决策; ⒃负责保护事件现场及相关数据; ⒄接受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和调动,协助事件的处理;配合相关部门对环境进行修复、事件调查及总结。 应急响应、报告及处理程序 应急响应时,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件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应急救援专业组。 化学事件侦查组:负责查明危险物种类、染毒范围、浓度,并标定事件中心区、危险区及影响区的范围。该组由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 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安保人员组成,由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 负责; 风险源控制组:负责在紧急状态下的现场抢险作业,及时控制风险源,并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立即组织专用的防护用品及专用工具。该组由园区消防队、园区安环部门、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消防人员、安环人员、事件发生岗位负责人组成,由园区消防特勤中队负责,必要时启动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由园区应急中心调配区内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加以支持;要求风险源控制组的成员应具有处置相关危险化学品(氟化氢、过氧化物、液氯、甲醇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应急处置相关常识; 灭火救援组:负责现场灭火、现场伤员的搜救、设备容器的冷却及事后对污染区域的洗消工作。由园区消防队、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消防人员组成,由园区消防特勤中队负责,必要时启动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由园区应急中心调配区内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加以支持;灭火时应与技术支援组中熟悉相关危化品环境危害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确定zui佳灭火方案; 抢救保障组:负责对影响救援的设施(备)实施紧急拆除,并协助事后对污染设施(备)的洗消工作。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机械动力、机修人员组成,必要时启动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由园区应急中心调配区内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加以支持; 技术支援组:指导现场抢险并提出对灭火决策的意见,指导危险设施(备)的全部或部分停运,并与消防队配合,利用关阀、降压、导流、停止供热、停炉吹扫管线、防空点火、堵漏等措施,实施环境风险源控制。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安保负责人及熟悉工艺的生产负责人负责,必要时启动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由园区应急中心调配区内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加以支持; 物资供应组:负责组织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组织人员、车辆运送抢险物资。该组由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营销部门和运输部门组成,园区党政办公室联系定点专业运输部门作为补充,必要时可紧急调佩园区内相关企业的应急救援物资; 伤员抢救组:负责在事件现场附近的安全区域内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护送重伤人员至医院进一步治疗。该组由海虞镇卫生院及福山卫生院和企业(或事业)单位医护室人员组成; 安全警戒、疏散组:负责布置安全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危险区域,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环境风险源现场人员撤离;在人员疏散区域进行治安巡逻,对现场周围人员(包括波及到的园区内其他单位人员和园区周围居民)进行防护指导、人员疏散并对周围物资转移。由园区派出所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保卫人员组成,园区派出所负责; 通讯组:负责保障事件现场与园区应急指挥中心、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及外界的通讯联络,由海虞镇电信部门负责; 环境监测组:负责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进行环境即时监测,确定危险物质的成分及浓度,跟踪事件的发展,确定污染区域范围。由园区环保部门和事件发生企业(或事业)单位有关检验分析人员组成,由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负责;由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联系常熟市环境监测站负责监测。 专家咨询组: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提出科学合理建议,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咨询。该组由园区环境和安全管理局 负责; 信息发布组:负责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发布有关事件和应急救援情况。该组由园区新闻部门负责。 预防与预警 园区管委会有关部门和园区各企业应当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场所的监控,对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险情,或者其它灾害、灾难可能引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园区应急响应中心根据重特大事故预测与预警结果,针对重特大事故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⑴预防措施 环境风险源监控:园区总投资350万元建成了园区应急响应中心,并于2010年3月25日顺利通过苏州市安监局组织的评审验收。通过视频、有害物浓度探头、在线监测仪等终端设备对重点企业的污水排放、企业周界有害气体浓度报警、主要工艺系统等进行实施监控,形成园区与市环保局两级监管网络。后来园区又投资100多万元,采购了3台电子鼻及1台小型气象站,分别在福山卡口、大富豪啤酒厂内、常熟棉花原种场煤灰场内各安装一台。目前,全部安装到位,监测的实时数据nh3、h2s、voc和恶臭都通过网络传送至园区内的监控平台。天罗地网式的园区环境安全防范体系,有效提高了区内企业重大环境安全事故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 预防措施:除园区应急响应中心针对重大风险源设置的监控措施外,各企业在罐区也设置有可燃气体报警和有害气体报警装置,可及时发现化学品泄漏,为救援争取时间。园区内企业基本设置了应急事故池、消防尾水收集池、雨水排放闸门、罐区围堰等措施,对可能的水环境风险类型能够有效控制,能够zui大程度地降低企业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⑵预警行动 当园区应急响应中心、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由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会同专家咨询组专家讨论后确定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级别,并及时向指挥中心领导、指挥中心成员以及相关企业通报事件有关情况,提出启动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的建议,然后由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长确定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按照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规定,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在确认进入预警状态之后,根据预警相应级别由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按照相关程序可采取以下行动:立即启动相应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发布的等级,向园区内企业以及园区附近居民发布预警等级;根据预警级别准备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指令各应急专业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人员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其他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园区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可以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行动分为4级。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确定不同级别的现场负责人,指挥调度应急救援工作和开展事件应急响应。针对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园区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依次为ⅳ级(一般环境污染事件)、ⅲ级(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ⅰ级(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园区入驻的企业大多数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在园区,zui常见的突发事故就是爆炸、泄漏和事故排放。因此,快速高效地应对事故灾难,是园区应急处理的重中之重。3 现有项目工程分析 3.1现有项目概况 3.1.1现有项目生产规模和沃德公司现有项目占地46666平方米,员工人主要生产溴化物及溴酸盐无机溴化工产品和精细有机溴化工产品,年产量为20600吨。同时,还进行水处理化学品的储存和经营(原料为密封桶装,不进行分装),具备相应的储存和经营条件。 现有项目沃德公司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20600吨项目于2010年10月获得苏州市环保局批复(文号:苏环建[2010]250号)建设《沃德公司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20600吨项目环境影响修编报告》于2013年6月获得苏州市环保局批复(文号:苏环建[2013]151号)20600吨项目diyi阶段年产工业用溴系列等产品19400吨及相关化学品储存项目”的环保验收,并于2014年3月通过苏州市环保局验收(文号:苏环验[2014]35号),正式投入运营。 3.1.2现有项目产品方案 46666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900平方米,主体工程由生产区、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储罐区、辅助区、办公区组成。现有项目厂区平面布置图见图3.1.2-1。现有项目产品方案见表3.1.2。表3.1.2现有项目产品方案序号 车间 产品名称及规格 设计能力t/a 年运行时数 1 溴酸钠 3000 7200h 2 溴酸钾 300 3 溴乙酸 800 4 溴乙酸甲酯 100 5 溴乙酸乙酯 100 6 1、4—双(溴乙酰氧基)—2—丁烯(bbab) 300 7 1、4—双(溴乙酰氧基)—2—丁烷(bbae) 200 8 2、3—二溴丁二酸 1000 9 2、2—二溴—2—硝基乙醇(dbne) 500 10 2-溴-2-硝基-1.3- 丙二醇 300 11 车间三 丙酰溴 200 12 乙酰溴 200 13 溴乙烷 100 14 溴丙烷 100 15 溴丁烷 100 16 二溴海因 500 17 综合车间二 溴化钠 8000 18 溴化钾 500 19 溴化钙 3000 20 溴化铵 500 21 溴化锂 500 22 溴化锌 300 合 计 20600 200l桶装,不进行分装序号 名称 ,t zui大存储量危险性 储存地点 1 一甲胺 30 甲类 2 二甲胺 30 甲类 3 甲醇钠甲醇溶液 20 甲类 4 乙醇钠乙醇溶液 20 甲类 5 六甲基二硅烷 10 甲类 6 三甲基碘硅烷 10 甲类 7 粗环烷酸 10 乙类 8 氮氧自由基 10 乙类 9 石油酸 10 乙类 10 香紫苏醇 20 丙类 11 30%乙二醛(水溶液) 800 丙类 12 溴素 30 乙类 储罐区 13 溴氢酸 25 乙类 仓库一 14 氢氧化钠 30 丙类 仓库一 15 多聚甲醛 50 丙类 仓库二 16 溴乙酸 25 丙类 仓库一 17 甲酸 10 丙类 仓库二 18 聚合氯化铝 50 乙类 仓库二 19 吗啉 20 乙类 仓库二 20 环己胺 10 乙类 仓库二 21 2,2-二溴-2-硝基乙醇 100 乙类 仓库二 22 高沸点芳香烃溶剂 400 乙类 仓库二 23 单乙醇胺 50 丙类 仓库二 24 2-溴-2-硝基-1,3-丙二醇 100 丙类 仓库二 25 5-溴-5-硝基1,3二噁醇 50 丙类 仓库二 26 三氯异氰脲酸 50 丙类 仓库二 27 二溴二氰基丁烷 10 丙类 仓库二 28 卡巴肼 10 丙类 仓库二 29 己二酸 10 丙类 仓库二 30 乙二胺四乙酸 10 丙类 仓库二 31 2,6-二羟基甲苯 10 丙类 仓库二 32 乙氧基甲叉基丙二酸二乙酯 10 丙类 仓库二 33 吐温系列 50 丙类 仓库二 34 斯盘 100 丙类 仓库二 35 羧基乙醇(羧基乙酸、乙醇酸) 10 丙类 仓库二 36 a-乙酰基-y-丁内酯 10 丙类 仓库二 37 溴代丙二酸二乙酯 20 丙类 仓库二 38 二乙烯三胺 10 丙类 仓库二 39 草酸(羧基乙酸) 100 丙类 仓库二 40 紫苏内酯 10 丙类 仓库二 41 四甲基哌啶醇 10 丙类 仓库二 42 油酸葡糖醚聚环氧乙烷 20 丙类 仓库二 43 脂肪醇c12-15 20 丙类 仓库二 44 聚醚多元醇 200 丙类 仓库二 45 聚乙醇双油酸酯 100 丙类 仓库二 46 聚丙二醇 100 丙类 仓库二 47 脱芳烃溶剂(闪点大于80度) 1400 丙类 仓库二 48 二甘醇 50 丙类 仓库二 49 生物柴油 30 丙类 仓库二 50 木质素磺酸钠 50 丙类 仓库四 51 木质素磺酸铵 50 丙类 仓库四 52 丙烯酰胺 20 丙类 仓库四 53 n-羟甲基氯乙酰胺 10 丙类 仓库四 54 顺丁烯二酸酐 30 丙类 仓库四 55 2,2-二溴-3-氰基丙酰胺 100 丙类 仓库四 56 苯骈三氮唑钠 10 丙类 仓库四 57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10 丙类 仓库四 58 乙二胺四乙酸四钠 10 丙类 仓库四 59 甲基苯骈三氮唑钠 10 丙类 仓库四 60 1,2,3-苯骈三氮唑 10 丙类 仓库四 61 基苯骈三氮唑 10 丙类 仓库四 62 c14-16烯基磺酸钠 10 丙类 仓库四 63 n-碘代丁二酰亚胺 10 丙类 仓库四 64 n-溴代丁二酰亚胺 10 丙类 仓库四 65 n-氯代丁二酰亚胺 10 丙类 仓库四 66 丁二酰亚胺 10 丙类 仓库四 67 氯乙酰胺 10 丙类 仓库四 68 d-异抗坏血酸钠 20 丙类 仓库四 69 对氨基苯甲酸钾 20 丙类 仓库四 70 戊二醛 50 丙类 仓库四 71 磷酸 50 丙类 仓库四 72 钼酸钠 30 戊类 仓库四 73 硫酸锌 50 戊类 仓库四 74 碘化银 5 戊类 仓库四 75 聚丙烯酰胺 20 戊类 仓库四 76 碳酸钠 50 戊类 仓库四 总计 4945 3.1.3现有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现有项目公用及辅助工程见表3.1.3-1。 表3.1.3-1 现有项目公用及辅助工程 设计能力 备注 贮运 工程 仓库一 1575 m2 乙类 仓库二 1662.5 m2 乙类 仓库三 720 m2 甲类 仓库四 1575 m2 丙类 仓库五 760 m2 丙类 储罐区ⅰ 液溴储罐 3×30 吨/罐* 乙类,储罐区面积158.4m2 储罐区ⅱ 氢氧化钾储罐 1×25 吨/罐 戊类,半室内,面积80m2 液碱储罐 2×35 吨/罐 公用 工程 给水 50556t/a 城市自来水管网供应 3t/h纯化水系统1套 排水 15752.5 t/a 循环水系统 200m3/h冷却塔2套 供电 800万kwh/a 工业园区电网 制冷 20万大卡/h制冷机组2台 1用1备 蒸汽 36000t/a 常熟金陵海虞热电有限公司 天然气 天然气270000 m3/a 由园区天然气管道供应 绿化 6900m2 / 环保 工程 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30t/d 处理后的废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事故池(560 m3),消防尾水收集池(720 m3),储罐区围堰0.5米 废气处理 活性炭吸附2套 碱液吸收塔1套 旋风除尘1套 噪声治理 隔离、降噪 固废堆场 100m2 储存釜残、滤渣、空桶等 3.2现有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nabr 分子量:102.90 无水物比重3.203 生产方法:分为溴素法和中和法两种,其产量比例约为1:2。此外,本项目还利用其它产品的副产氢溴酸和溴酸钠溶液综合利用生成溴化钠。 1、溴素法 溴素法可以得到溴化钠和溴酸钠两种产品。溴素法的原理是液溴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该反应为常压放热反应(温度自然升至80℃),生成溴化钠的同时生成溴酸钠和水,反应后自然冷却和结晶,反应方程式如下: 6naoh+3br2→5nabr+nabro3+3h2o 由于溴酸钠溶解度较小,故易先以结晶析出,结晶的溴酸钠经溶解、精制、浓缩(常压130℃)、过滤、烘干后包装成溴酸钠成品。过滤的母液返回精制过程循环使用,当母液中溴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其用于电解法生产溴化钠。 分离出的溴化钠母液中仍含有少量溴酸钠,通过加入溴氢酸、尿素和氢氧化钠使溴酸钠反应生成溴化钠,反应产物呈中性,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nabro3+hbr+h2nconh2+naoh→2nabr+co2 +n2 +3h2o 上述反应中尿素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反应完后的溴化钠母液经过滤、浓缩结晶(常压130℃)、再次过滤、烘干后包装成溴化钠成品。过滤的母液返回精制过程循环使用。工艺流程图如图3.2-1,此方法可同时得到溴化钠和溴酸钠两种产品。 图3.2-1 溴素法生产溴化钠工艺流程图 2、中和法 中和法原理是利用溴氢酸与液碱反应生成溴化钠(钾)和水,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hbr+naoh→nabr+h2o 反应完成后的物料经过沉淀过滤精制后,再经浓缩结晶,固体经分离后烘干得产品,母液重新精制后再浓缩。 中和法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见图3.2-2。 图2.4-2 中和法生产溴化钠工艺流程图 3、综合利用 本项目溴乙酸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溴氢酸(其中含有少量的醋酸等杂质),先投加液碱使其反应生成溴化钠,然后再跟2-溴-2-硝基-1,3-丙二醇、2,2-二溴-2-硝基乙醇和1,3-二溴-5,5-二甲基海因三个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溴化钠溶液混合浓缩,得到粗品固体溴化钠。 该溴化钠固体中含有部分有机杂质,为提高溴化钠的纯度,将粗品溴化钠通过燃气加热炉加热到550~0℃左右的杂质95%的溴化钠,再经过加水溶解,调酸、调碱,过滤除去酸性及碱性不溶物后,精制浓缩结晶、干燥得到成品溴化钠。 粗品溴化钠其含有的杂质主要有naoh、醋酸钠、甲醛、硝基甲烷、海因等,其中醋酸钠受热易分解成na2co3和h2o。甲醛自燃点为300℃,可与氧气反应生成co2及h2o。硝基甲烷受热与氧气反应生成co2、h2o和no2。co2和no2与固体中naoh结合生成na2co3和na2no3。采用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空气加热,加热温度为550~0℃左右,加热产生的气体为水蒸气及可能被带出的含溴化钠的粉尘,此外加热炉产生的尾气还包括燃烧产废经旋风尘 图3.2-3 综合利用法生产溴化钠工艺流程 3.2.2溴酸钠(溴酸钾) 分子式:nabro3(kbro3) 分子量150.89(167) 溴酸钠和溴酸钾的生产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有两种: 1、溴素法(见溴化钠部分) 2、电解法:又称电解氧化法,系以溴化钠(溴化钾)为原料,配制成水溶液后,经电解而得产品。 阳极反应:br-+6oh-→bro3-+3h2o+6e 阴极反应:6e+6h+→3h2↑ 总反应式:br-+3h2o→bro3+3h2↑ 分子方程式:(k)nabr+3h2o→(k)nabro3+3h2↑ 将工业溴化钠(
GB T 32610-2016_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_高清版_可检索.pdf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