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熟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京津冀“以链为媒”打造协同新高地

admin2个月前 (01-28)常熟产业信息102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5.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310亿元,同比增长10.2%。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面对协同成效这一必答题,京津冀三地再度交卷。

  10月24日,由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24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天津举办,十年协同变化之巨,是众多企业代表、科研人士的切身感受。以产业链供应链为媒介,京津冀这一世界级城市群的未来面貌愈发清晰,三地产业协作、瓣瓣同心的合作画卷已然绘就。

  走进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落成的新工厂,数条新购置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处在试制阶段。“今年以来订单不断,新的智能车间生产线预计年底就能全部投产,生产效率能提升四成。”北京经纬恒润副总经理刘洋说。

  作为国内少有的覆盖智能驾驶电子产品、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2016年经纬恒润在天津成立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得益于两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度互补,经纬恒润在京津双城间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企业产值达9亿元,同比增长23%。

  近年来,三地携手解决产业协同“堵点”和“卡点”问题,共同编制《推动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的行动方案》,涉及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这6条重点产业链。

  在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也有同样火热的生产面貌,各企业生产车间都在开足马力。经过近10年建设,园内现有北京企业36家、天津企业9家、河北企业12家,已投产原料药产品100余个,初步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条,项目总投资额超200亿元。

  天津市工信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孙洪磊表示,经过三地联动,链群培育初见成效。“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例,已推动拜耳医药、阿斯利康等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大在京津冀地区投资,70余个优质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超250亿元。”

  “三地已经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的发展路径。”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兰冰表示,十年来,京津冀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分工等方面先行先试,产业协同更加紧密,成为区域发展的标杆与示范。

  与以往灯火通明的车间不同,在联想创新产业园的“黑灯工厂”里,每九秒钟就能在黑暗中下线一台笔记本电脑。

  于2023年11月落成的这一产业园是联想集团功能zui齐全、智能制造程度zui高的工厂,也是集团在东北亚地区weiyi生产通用类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和工作站等产品的制造研发基地。整个车间几乎可以脱离人工操作,灯光全部关闭也不会影响生产进度。

  “集团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2017年以来逐步推动各项新业务落户天津。”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关伟表示,目前天津不仅拥有除北京之外的另一个全球总部办公园区,还将落地先进创新产业中心、智能转型业务中心和北方供应链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

  小米汽车工厂项目全面投产,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落地天津十年来,京津冀跨区域产业合作不断深化,三地的优势互补催生了一批重大项目开花结果。

  刚奔赴北京见过客户,就已搭车前往河北衡水,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准备考察企业新一处智慧农场的项目场地。

  5年前,胡建龙从北京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我们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了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胡建龙说。

  从对接北京科研资源到协调天津办公场地,园区与京津主管部门的合力,令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年订单额从100万元攀升至5000万元。

  历经蝶变,昔日渤海之滨的小渔村,如今已是名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成果转化高地,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路径在此愈发清晰。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约5000家,专利量超过2000件。

  数据显示,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天津市发改委主任戴永康说,天津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科教、城乡空间等优势,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企业来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厂房内的中试设备运转不歇,一种新材料正在接受性能验证。“这款新型树脂材料如果能够投入量产,将在药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天津南开和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振禄表示,这是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三地持续建设涵盖京津冀重点企业、高校的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产业链汇聚。通过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三地“同城感”愈发强烈,技术交流的畅达带来了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

  2019年,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揭牌成立,到2023年底,入驻该研究院的南开大学科研团队已达18个,申请发明专利42项,一批成果落地转化。

  在发扬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创新平台的不断搭建,为三地创新链产业链持续融合提供了基础。

  2023年5月,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辐射更多高校、教育片区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

  孔繁华便看中了天开园的发展潜力,于2023年8月成立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开园核心区。“完备的支持政策,能够使企业同时享受到三地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优势。”孔繁华说。

  作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又一平台,一年多来天开园吸引北京河北两地注册企业超两百家。

  “京津冀三地深化联动合作,共同建设重点园区和载体,用好用活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等资源,携手拓宽典型应用场景覆盖面。”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杨冬梅表示,未来三地还将继续推进产业协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京津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强产业支撑。(记者 郭方达 王宁)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常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多部门印发指导意见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部门印发指导意见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北京1月1日电(记者刘坤)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从加强数据产业规划布局、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加快数据技术创新、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展数据流通交易、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据介绍,数据产业是利...

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江苏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省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

省级产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入驻无忧

省级产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入驻无忧

  前不久,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公布,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在列,是杭州市拱墅区的省级产业平台。千年大运河侧,这片产业热土成为拱墅区打造“一核一带一极”产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的重要枢纽。   今年以来,浙江谋划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

浒墅关一批项目刷新“进度条”全力冲刺四季度

浒墅关一批项目刷新“进度条”全力冲刺四季度

  苏报讯(驻高新区记者 刘晓平 顾玲 通讯员 浒萱)进入10月以来,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延续前三季度的奔跑姿态,项目建设“加速跑”,全力冲刺四季度,辖区一批项目刷新“进度条”。   科栖产业园为浒墅关绿色技术小镇下城项目一期项目。绿色技术小镇下城项目占地464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将打造成一个承接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组装、展示、调试、小规模生产的产业化平台。科栖一...

汇聚行业精英推动产业升级苏州交通产业园项目全面封顶

汇聚行业精英推动产业升级苏州交通产业园项目全面封顶

  苏报讯(驻相城区记者 李渊 通讯员 刘友斌 钱雯漾 冯洁)近日,苏州交通产业园项目迎来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标志着项目建设迈入新阶段。   苏州交通产业园项目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织锦路东、西一路南,占地面积约18亩,总建筑面积4.38万平方米,由13层的北楼、6层的南楼和3层的裙房组成,是苏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聚力打造的集创新、智慧、绿色于一体的科研办公楼。整个项目...

苏州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苏州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AI)+”创新发展试验区!9月15日,中秋假期首日,苏州“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大会在狮山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 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发布实施,提出到2027年苏州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要突破3000亿元,与之呼应的一揽子政策、一系列平台、一大批项目密集落地。   ...

世界首创有新进展!长沙高新区内“工业上楼”百米高层厂房正加速崛起

世界首创有新进展!长沙高新区内“工业上楼”百米高层厂房正加速崛起

  以前上下班往返需要2个小时,未来上下班只要2分钟;以前从研发中心到工厂需要奔波数公里,等项目建好后,两地直线秒即可一“键”直达......这样便利、快捷、高效的“一站式”工作生活场景正通过工业制造业建造新模式——“工业上楼”一一实现。   4月25日,在湖南长沙高新区内,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重点项目——同有科技项目相继完成地下室结构正负零及2号栋主体结构封...